第A03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老”礼饼玩出“新”味道

中秋节前,福州非遗小箬礼饼推出紫薯、榴莲等新口味,让传统礼饼走进年轻市场

礼饼用炭火烤制而成

陈建光(左)、陈学朝(中)正在为礼饼包馅

N海都记者 陈江燕 马俊杰 文/图

福州人的中秋,总少不了一块酥脆油香的礼饼。中秋前夕,闽侯小箬村的学朝礼饼店内,再次飘荡起了熟悉的油饼香。店铺的主人陈学朝是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箬礼饼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其家族已历经四代传承这一制作技艺。如今,陈学朝的儿子陈建光逐渐接过礼饼制作的重任。作为一名“00后”,陈建光在坚持手工制作礼饼这一非遗技艺的同时,还在父亲的指导下,尝试创新礼饼馅料,推出了芋泥、紫薯、榴莲等新口味,受到了年轻人的热烈追捧。

“00后”传承人接棒

坚守手工制作技艺

15日,记者来到学朝礼饼店,店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陈建光和工人们一起坐在制作台前,手法娴熟,包馅、塑形、甩芝麻,片刻间,一个个巴掌大的礼饼便初具雏形。随后,这些面团被放置于炭烤铁炉之上,经过三四次翻面,最终成为一块块散发着诱人油香的礼饼。

“根本停不下来,连回电话的时间都没有。”陈建光在与记者交谈的间隙,仍然没停下手中的包馅动作。他提到,农历八月初一以来,他们便进入了礼饼制作的高峰期。除了大量的中秋礼饼和婚宴礼饼的团购订单,还有许多散客及回头客的小型订单。每天他们需要完成超过3000块礼饼的制作。

手工制作礼饼,并在烤盘上通过上下两层炭火进行“全方位烤制”,既耗时又费力。“如果用机器生产,效率固然会更高,但手工制作、用炭火烤出来的礼饼味道更香,所以我们还是舍不得放弃这一传统。”陈建光说道。

礼饼馅料“上新”

传统非遗玩出新花样

在坚持手工制作的同时,陈建光与其父亲也不拘泥于传统,进行了许多创新尝试,希望能将主要受众为中老年人的传统礼饼推广给更多年轻人,让他们了解并爱上这一美食。

他们首先尝试的是将新食材加入馅料之中。“这次创新纯属偶然。”陈建光说,他的父亲在了解市场上的烘焙产品时,发现芋泥和紫薯等食材深受年轻人喜爱,于是突发奇想,将这些食材加入礼饼中,结果意外搭配得宜。于是,他们决定正式对外售卖。

新口味推出后,许多出于好奇的年轻人纷纷前来购买。陈建光和他父亲意识到馅料创新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今年夏天,他们尝试将榴莲加入馅料,再次在年轻人中引起了关注。“今年中秋期间,新口味的礼饼卖出了数百个,虽然与传统礼饼的销量比还有差距,但与之前相比已经增加了不少,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店里。”陈建光说道。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