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雪薇 毛朝青
中秋将至,好奇探索福州的外地游客又多了起来。一些游客在福州街头的饭店里看到了一种花花绿绿又多脚的“小虫子”。这是什么?这也能吃吗?一些懂行的福州吃货一看便知,又到了流蜞鲜美上市的季节了,这可是福州版的“冬虫夏草”。
外貌丑陋的小虫子
福州版“冬虫夏草”
流蜞是一种生长在闽江出海口咸淡水交汇处的泥沙质土壤中的虫子,学名为疣吻沙蚕,又因为喜食稻禾根茎,在岭南一带也被称为禾虫,福州话管它叫“捞kì”,是闽江口的名贵特产。其因营养丰富,而被渔民称作“江中的冬虫夏草”。但这小东西形如蜈蚣,腹下两旁密生着两排软脚,身体颜色随光线的变化而变换,看起来带红杂绿,外貌丑陋。渔民们捕捞上岸,堆放在水盆里时,它们相互间裹成一团,不断扭动,要想放进嘴里,着实需要些勇气。
但在善食的闽人眼中,它却是难得的美味。流蜞的食用历史颇为悠久,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有载:“禾虫,闽、广、浙沿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福州老饕、闽籍作家沉洲在其美食散文集《闽味儿》里说起,干制流蜞煮的汤“色白似乳,汤浓味鲜,有‘天然味精’之称”。将新鲜流蜞捣烂,一层流蜞泥一层食盐腌制成酱,煮菜时放一调羹,“那股鲜香劲儿,能把天掀翻了”。蒸、煮、焖、炒、炸、煲、炖、焗,任意料理都是佳肴美味。
流蜞和流蜞干至今仍是福州龙祥岛上的特产,引来不少旅居在外的福州人购买。清代学者梁章钜写下:“流蜞风味少人知,水稻菁英土脉滋;梦到乡关六月半,千畦潮退雨来时。”流蜞味美,是福州游子难舍的一抹乡情。
中秋龙祥岛食流蜞 最是新鲜有滋味
福州龙祥岛地处乌龙江中,水草丰美,洲渚纵横,有着流蜞赖以生存的清澈淡水与丰饶水草,因此这一带便成淡水流蜞的盛产地。
位于闽江口龙祥岛的江中村,占据了龙祥岛流蜞的大半产量。村干部告诉记者,农历六月至八月,是流蜞的捕捞季。潮涨之时,流蜞会钻出泥面,在咸淡水交汇处的草滩附近聚集觅食。渔民们头戴夜灯,身穿捕鱼服,将渔网做成漏斗状,底端到顶部三至五米的高度,布置在水草丰富的河道中央,用竹竿支撑;待到夜间江水开始退潮时,把渔网的顶端提离水面,就会有大量流蜞被困于网中。每年捕捞季,江中村有上百人从事捕捞,最多的时候,一晚上可得十几二十担,有一两千斤流蜞,一年产量可达1万~2万斤。
近年来,流蜞产量变得稀少,是收购商眼中的“香饽饽”,价格也水涨船高。“往年一斤流蜞收购价可达到120元左右,今年稍低,一斤100元。”渔民小林告诉记者,头水流蜞的产量不高,到目前他只捕捞了4斤。但中秋的大潮水才是捕流蜞的高潮,他对此充满期待。凌晨捕捞上岸的流蜞,基本都会被在各码头等候的收购商们收购,销往福州周边市场与各大饭店。“中秋可以到龙祥岛上的饭店吃流蜞,这时候的流蜞才真正是肥美又新鲜。”小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