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北京晚报
孩子发脾气摔玩具,父母跟着一起摔;孩子上学磨蹭,家长非但不催,甚至还加入磨蹭的行列,反正迟到了,更着急的是孩子;孩子非要在大冷天穿公主裙出门,那就陪她出去遛一圈感受一下“美丽冻人”……不同于上一辈儿的传统带娃方式,如今新一代父母带娃专治各种不服,“反向带娃”尤其备受关注。
“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用魔法打败魔法”……不过,心理专家提醒热衷“反向带娃”的家长,在实际操作中,要区分年龄段,把握好分寸和尺度。
现象
“反向带娃”走红网络
近来,在一些社交媒体上,新一代父母带娃的短视频热度很高,尤其是“反向带娃”颇具话题度——
一位小朋友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哭大闹,躺在地上不起来,妈妈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手机,任由小孩撒泼打滚,不理睬。直到孩子自己哭累了,发现“打滚”根本威慑不到妈妈,起不到任何作用,这才爬起来。
湖北武汉一位8岁小朋友沉迷网络游戏,不想上学。他的父母在与老师商讨后,主动提出“休学”,让孩子专门打游戏,要下狠心治治孩子的网瘾。父母为孩子制定了严格的打游戏计划,每天要玩够16个小时,三餐定时吃,过时不候,并且还有考核指标,要求孩子每日中午、晚上对自己的游戏战绩进行复盘,总结自己与职业选手的差距。结果,“休学”刚进行到第三天,孩子就已经崩溃了四次。家长说,他们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人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包括打游戏。
这些视频和新闻逗笑了不少网友:“看叛逆式的家长如何收拾不听话的熊孩子,看似不讲理实则掌控着熊孩子的套路。”
追访
新一代父母咋带娃
“90后”妈妈张玉(化名),女儿刚3岁。她说,自己就是在“反向带娃”,“我就一个原则——不娇惯,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凭什么让着孩子?”
“我家宝宝因为我们不让她吃冰激凌,就在地上打滚儿,哭闹着不肯起来。我见怎么也劝不好,索性也躺地上,比她哭得还大声。你别说,这招儿还挺管用,没一会儿她就不哭了,呆呆地看着我。”张玉说起这段经历,有点哭笑不得。
孩子年纪小,下手没轻没重,对于这一点,张玉也不忍着,“我家宝宝有个坏习惯,喜欢抓我头发,而且抓头发的时候还特别使劲。一开始我让她松手,她不听。后来我就开始抓她头发,看谁熬得过谁。几次下来,她就不敢了。”
伊蓝(化名)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她说自己是“硬核带娃”,“孩子跟着老人时,比较受宠。出门要什么,老人就给买什么,不给买孩子就会哭闹,但是跟我们出去他们就不敢。”
有一次伊蓝带孩子出去玩,女儿看中了一个玩具,站在那里不给买就不肯走。这时候,伊蓝发话了:“真的不买,你就站在这里,你不走,我就先走了。”说完这些,伊蓝也不管女儿,扭头就走,“她看着我走得很远,态度还很坚决,只得乖乖跟了过来。”
在伊蓝看来,孩子可以哄,也可以宠,但是要有原则。“小孩子都喜欢买东西。但出门之前,我会跟他们讲好,一个人只能买一样东西,可以选自己最喜欢的,价格不能超过多少钱。约定好之后,再带他们出门,这样也给他们树立了一个规则意识。通常情况下,他们都能够遵守约定。”伊蓝认为,孩子小时候正是建立秩序的阶段,家长不能一味顺从。
□提醒
因娃而异
避免剑走偏锋
说起“反向带娃”,专家表示这种方式以启发、引导和情感互动为核心,无疑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创造力和责任感,并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心理咨询专家韩三奇则提醒,“反向带娃”也要区分年龄段,把握好分寸和尺度。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思维特点不一样。低龄孩子采用结果教育,对于八九岁之后的孩子,则要改变策略,进行逻辑教育。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看到因果关系,就不能只盯着结果去责备他,而要对孩子加强引导。
也有专家撰文表示,主打“反向带娃”的父母,大多是将这一方式当做亲子互动中的小插曲、调剂品,在反向教育之前,需要把握好这次“惩罚”的后果,让事情在可控范围内进行,这样才能既满足孩子的要求,又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提醒新一代父母,无论是“反向带娃”还是“正面引导”,爱与尊重的内核不能丢,同时要注意因娃而异、张弛有度,避免剑走偏锋。
另有教育专家指出,“反向带娃”可能会模糊了孩子与家长的角色边界,导致教育的规范性受损。因此,“反向带娃”与传统中式教育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中式教育注重知识传授与规范养成,而“反向带娃”则强调孩子的自主性和参与度。两者结合,可以使孩子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