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黄晓蓉
董加固
今年94岁的张范,原籍山东济南,1949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南下泉州75年,回忆当年南下情况,一头银发的张范奶奶,至今仍历历在目。
1948年济南解放,华东财办为培养财经干部,为适应全国解放的需要,在济南招收社会知识青年学生,办了商业专业学校(当时简称济南商专)。同年,18岁的张范就读于商业成本控制专业。
在商专学习期间,淮海战役正处于关键性阶段,张范和同学们都十分关注战局的发展。“前线的战士在流血,我们用什么实际行动来支援前线打胜仗呢?”张范记得,当时在学校的号召下,同学们热血沸腾,主动开赴济南市党家庄火车站抬担架,运送伤病员。当淮海战役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校园内一片欢腾。当天晚上全体师生兴高采烈地参加了祝捷大游行。
在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取得辉煌胜利的形势下,1949年初,党中央及时发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张范在商专学习四个月后,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学校开始动员同学们报名随军南下。动员大会之后,19岁的张范主动报名南下。“我们学校三分之二的同学,有800多人都报名南下。”张范介绍,经批准的商专南下同学,正式编入华东南进总队,于1949年2月21日,告别了济南,投入了南下的征程。
“有火车就坐火车,没有火车就走路,有时候一天要走45公里。”张范清晰地记得,那时候条件很艰苦,同学们有的住低矮透风的茅舍,有的住牛棚,睡的是用水稻秆打的地铺,大家挤在一起和衣而眠,结果穿的衣服生了许多虱子。当时,大伙儿还戏称这叫“革命虫”。早上起床,就到门前一个早已结冰的小池塘里,砸开厚实的冰层取水擦脸。由于淮海战役刚过,后勤供应困难,很多时候三餐改成两餐,“当时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同学们以苦为荣。在当时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鼓舞下,感到再苦再累心里也甜”。
张范回忆道,1949年10月1日那天,她在省财政厅开完会后,跟着大家在福州城区,拿着红旗游行欢,庆新中国成立。
1949年底,张范听从组织安排,来到泉州市财政局工作,这是她第一次到泉州,没想到一来就是75年。当时,张范主要负责财务和审计工作。“当时财政没有钱,我们的工作没有工资,但管吃管住管穿衣。后来条件稍微好一点,每个月发三尺白布、半条毛巾、半罐牙膏、半块肥皂就是工资了。”
当时张范要下乡调研的区域有同安、安溪、莆田、仙游等地。张范记得,那个时候她才19岁,年轻又有冲劲,感觉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每次下乡都是走路,配着一把短枪,有一次从泉州走到安溪,路程有60多公里,走了一天一夜。
“我会打枪,有时候下乡一个人走在荒无人烟的小路,我会打几枪壮壮胆。”由于那个年代还比较特殊,张范下乡时都会24小时配枪,直到1953年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