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21版:国庆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惠安县博物馆 为何收藏他的老式自行车

退休后的陈欠水,仍在帮助残障人士

骑自行车访贫帮扶,陈欠水走遍惠安的每个乡镇

N海都记者 吴日锦

在惠安,只要留心就能发现:有一名银发矍铄老人,总是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走街串巷,上山下村。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他从未停下脚步。老人叫陈欠水,今年80岁,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残疾人扶贫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荣誉的背后,是他践行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陈欠水参军后在部队摸爬滚打了18年。陈欠水回忆,入伍两年,他就入了党,第三年就因为乐于助人、不怕吃苦,被评为“学雷锋”的标兵,还因此接受过毛主席的接见。转业到地方后,先后担任惠安县老区办、县残联领导职务,在这些岗位上,陈欠水一心只装着贫困乡亲和残障群体。

那段日子,陈欠水放弃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骑着自行车走村入户,访遍惠安16000多名残障人士,为5000多名困难群众落实帮扶政策。陈欠水说,那时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刚刚起步,大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线以下,看到贫困群众和残障群体日子艰难,他的内心也很煎熬,想着尽自己所能,多帮他们解决一点实际困难。

陈欠水说,他用真心对待群众,群众也对他格外认可。每次下乡走访,总要被挽留着吃饭,并把家里最好的粮食拿出来,要“款待”他。经常一个半天自行车踩下来,饥肠辘辘,但看着已经很困难的走访对象,“我理解他们的心意,但我怎么下得去嘴?”陈欠水说。

2005年,陈欠水退休后,比上班时更忙了,每日早出晚归,专心扑在了扶困助残上。问他为什么“退而不休”,陈欠水回答:“只有退休的干部,没有退休的党员,实在放不下那些帮扶对象。”

2001年因车祸双双致残的庄文明、骆明珠夫妇,陈欠水送油送米,一送就是20多年,陈欠水细心帮助他们的同时,鼓励他们乐观生活。对于困难群众、残障人士,陈欠水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找到一条谋生之道。

一个破旧的公文包、一个军用水壶、一辆老式自行车是陈欠水几十年来的标配。陈欠水说,这老三样正是开展帮扶的法宝,特别是公文包里的笔记本,只要在他的笔记本“落了户”的群众,他就一定想着法子帮着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而老式自行车后架曾经运载过一份份可应急的油、面等。

后来,因为一场交通意外,陈欠水只能与陪伴了他几十年的自行车告别,这辆见证了他济困助残路的自行车如今被惠安县博物馆收藏。

惠安的每一个乡镇、每一条街道,陈欠水都轻车熟路,几十年的奔走,让他成了活地图。陈欠水不但帮着对接政策帮扶,自己还时常掏出工资济困、助学,从工作至今,他个人掏腰包32.7万多元,帮助困难群众。

更重要的是,陈欠水不但自己在济困助残的路上发光发热,他还带动了一大帮老干部加入其中,如今,惠安县老干局的银发志愿者团队已经成了惠安当地一股重要的公益力量。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