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沈舜枝 文/图
76岁的黄宝算,一头乌黑的卷发,身姿挺拔,衣着简朴却很干净整洁。
她年轻时是追求者众多的美人儿,14岁考入越剧团,1963年从三明回到泉州,1965年正式进入泉州麻纺织厂,做过供销、财务等岗位。
从她在三明时,在泉州工作的二哥二嫂就反复叮嘱母亲,要严防小妹身边的“狂蜂浪蝶”,一个都不能答应。因为他们给她看好了一个超级优秀的人。
回泉州后,黄宝算见到了那个“超级优秀”的人——黄百合,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是广州远洋运输公司的船长。当时黄宝算每个月工资26元,厂里高级工人一个月也才36元,黄百合每个月工资加补贴能拿到好几百元。
然而,黄宝算看不上他,因为他大她9岁,而且一年有10个月在海上漂。
但是,家里人全都认定了他,不是因为他收入高,而是因为这个男人非常有责任心。黄百合有7个弟弟妹妹,因为家里穷,小时都送人了。他工作以后,把7个弟妹全找回来,一个人撑起一个家,为此也蹉跎了自己的终身大事。
两人认识以后,黄百合常常给黄宝算写信,写海上风光、船上生活,也写在海风吹拂的夜里,他深深思念着远方的家乡。
1968年,黄宝算决定嫁给黄百合,结婚前发生了一件让她感动至今的事。因为黄宝算四个哥哥有两个在外地,他们想轮流赡养母亲,但从小就和母亲相伴的黄宝算舍不得母亲奔波,想和母亲一起生活,黄百合也很支持。于是,那一年,老家在南安的黄百合,花了4000元在泉州市中心买了套房子,安置妻子和岳母。
黄百合真的很爱家爱妻子,他在船上给妻子写信还不够,还要常常给妻子打电话。刚开始打到单位,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给家里通上电话。去到哪个国家,就想着给妻子带些好东西,新加坡带个钟,日本带一辆自行车,还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品牌的连衣裙。
黄宝算也为丈夫解了后顾之忧。1978年,黄宝算的母亲中风,孩子们都还小,她一个人又是工作,又是照顾老人拉扯小孩。一直到1986年母亲过世,她都把家照顾得很好,两个孩子后来也都上了大学。
结婚后,黄百合每个月的工资都寄给黄宝算,但是,工资的一大部分要用于他弟妹的婚事和家庭补贴上。黄宝算还帮弟弟妹妹养过好几个孩子。
然而,正是“长嫂如母”的生活,养成了黄宝算的热心肠,她在厂工会,特别关心职工的终身大事。
麻纺织厂女工多,她就找蜜饯厂、面粉厂一起开联欢会,给大龄单身男女搭线。她做媒配对了许多恩爱夫妻,有的跟她走动得像亲戚,她生病住院,人家像儿女一样守着她。
退休后的黄宝算,被鲤中街道奎霞巷聘为“街巷长”,她十分热心帮助邻里。5年前,家门口修路,黄宝算天天煮茶给修路的工人喝,一煮就是3个月。
“我虽然性格外向,但其实挺乖的,大事上挺听话,也很重感情。”黄宝算说,她一生能这么幸运、顺利,得益于年轻时听话,嫁了一个有责任心、重感情的老公,结婚几十年,夫妻同心,经营共同的家庭,爱护双方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