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44版:国庆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他的清晨摇铃,唤醒古城街巷

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柏富才总是笑脸盈盈

柏富才在清扫街道

N海都记者 柳小玲

“嘀嘀嘀……”凌晨4点,泉州古城还未苏醒,柏富才的手机闹钟就先响了,提醒他得起床扫街了。他负责的巷子处于古城核心区,扫街任务重,每天都要赶在天亮前打扫干净。

水果皮、酒瓶、纸皮……还有红的、黑的各色装满垃圾的袋子,每栋民房、每家店面前,新堆着前一天晚上居民清出的垃圾,清理起来并不轻松。

“我老家在四川广安,在这里做了33年的环卫工。”59岁的柏富才笑盈盈地介绍。1986年开始,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是木工,曾辗转新疆、贵州等多地,但活儿不稳定,一直赚不到什么钱。1991年,经老乡介绍,26岁的他来到泉州,开始从事环卫工作。

“年纪轻轻,怎么来扫街了?”刚来泉州,身边的人都很疑惑,觉得任何工作都比这个天天跟垃圾打交道的好。

“那时的环卫工作,远比现在要艰辛得多,没有先进的垃圾处理设备,没有自动化的收运系统,一切都靠人力完成。”柏富才说,他最初用的垃圾车,都是在前面绑着麻绳,靠体力拉着前进,一车有五六百斤的垃圾。加之道路是用石板条铺设的,阻力很大,很消耗体力。

这一干,他坚持了30多年,没再找其他工作。“主要是我舍不得这边的人,大家都对我很好。”柏富才说。因为老实、勤快,街坊邻里的院子里要是有难扫的地方,跟他说下,他都很乐意帮忙。大家看到他这么热心,有不要的废品也都会送给他。

而柏富才与街坊邻里的紧密连接,也离不开“摇铃”。伴随着清脆的摇铃声,倒垃圾,是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城市记忆。每天一大早,柏富才出去收垃圾时,手上紧握着一把铜制的摇铃,每走几步,便轻轻摇动,那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是在向沉睡的城市宣告新的一天开始。

摇铃声,对于当时的居民来说,是一种熟悉又亲切的信号。它告诉大家,是时候将家中的垃圾整理好,准备迎接环卫工人了。柏富才会跟大家道一声早,再把垃圾熟练地放入木板车里,动作迅速而又稳健。这把摇铃,也成为他最忠实的伙伴,陪伴他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摇铃收垃圾的场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代化的垃圾处理系统让城市变得更加整洁与高效,但那段关于环卫工人与摇铃的记忆,却永远镌刻在那个时代人们的心中。

“无论工作方式怎么变,对待工作都不应该马虎!”柏富才说。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