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沈舜枝 文/图
泉州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的美誉,戏曲的繁荣也带动了戏剧道具制作行业,而闽南一带许多大大小小的剧团所用的道具大部分竟出自同一家——泉州杨氏戏剧道具。
81岁的杨长生正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杨氏)戏剧道具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七八岁开始学习技艺,19岁正式入职泉州工艺美术厂,39岁成为泉州市剧装玩艺厂厂长,退休后与妻子潘丽卿开办了工作室,他的一生都与戏剧道具打交道,他的职业生涯也见证了戏剧行业的起起落落。
杨氏技艺源于清道光年间,到了杨长生爷爷杨文锦时,杨氏戏剧道具制作技艺在泉州地区已颇有名气,因擅做道具纱帽,杨文锦还被称作“纱帽锦”。上世纪50年代初,杨长生的父亲杨春木在当时的中山南路498号开设了一家名为“聚复发”的小作坊,专门制作戏服盔帽、兵器旗幡、舞狮舞龙等戏曲舞台道具,许多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剧团都成了杨春木的主要客户。
从小随父亲学艺,杨长生练就出色的绘画功底,17岁高中毕业,他被福建师范学院(今福建师范大学)美术专业录取。要知道那个年代,“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杨长生要走向另一条路。
然而,因为哥哥去世,杨长生不得不面对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不要放弃大学生的光明前途,回家继承祖业?“这门手艺不能到我这一代断了。”杨长生最终决定回家继承技艺。上世纪60年代,杨长生进入泉州工艺美术社工作。这期间,他不只重拾了杨氏戏剧道具制作技艺,还先后师从其父亲杨春木、刻纸大师李尧宝和木偶头制作大师江朝铉,学习戏剧道具制作技艺、绘画刻纸技艺和木偶头雕刻技艺,并迅速成长为美术社的技术骨干,潜心研发的金狮木偶深受木偶剧团团长黄奕缺大师的青睐。
杨长生经历了戏剧最繁荣的时代。“上世纪60年代,不只专业的剧团会到处演出,各个公社也会选人来学习表演,安排演出。”杨长生说,剧装玩艺厂的订单做不过来,他更是忙得废寝忘食。到底有多忙?杨长生说,那个时候,工人的月工资就二三十元,他计件工资一个月可以做到200元。
上世纪70年代,戏剧进入低潮,杨长生也经历了一段职业的辗转期,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戏剧又回温。1982年,杨长生出任泉州市剧装玩艺厂厂长,他不仅丰富了产品线,还扩大市场,产品不只在国内销售,还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三十几个国家,上世纪90年代初,该厂就做到了每年300多万元的产值。
杨长生先后被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师、福建省民间艺术家等称号。2003年退休后,杨长生与妻子潘丽卿开办了一个工作室,生意好时,订单多到十几个人都来不及做。如今,杨长生与儿子杨宏达、儿媳张秀玉、孙子杨佳烨分工合作,子孙后代都在继续从事戏剧道具制作事业,为传承和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做戏剧道具是个苦活,传承不易。”杨长生说,他很高兴地看到,杨氏技艺后继有人,他一生潜心研究戏剧道具的制作技艺,深知艰辛之外亦有成就,希望后人能享受和传承这份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