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每天弹唱一小时南音,写写字,下下象棋,参与集体活动……”9月28日,在泉州江南老年颐乐园活动室,87岁的退休老人李德案和记者分享着他在乐园里的日常,他说,现在的生活充实惬意,一个月2400元吃住全包,退休金花不完。
时光倒回数十年前,李德案还是南安官桥供销社的一名职工,忆起那段物资紧缺凭票供应的旧时光,李德案感慨,短短几十年,国家发展变化很大。
1953年,16岁的李德案刚念完南安南星中学初二年,在短暂经历了县工商联通讯员、乡政府文员后,最终成为官桥供销社的正式职工。李德案说,那个年代,供销社相当于一个地方的物资集散中心,控制着物资的分配,生活日用品、生产物资概不例外。
李德案记得,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整个社会的生活必需品,还实行按计划票证进行供应,油、布、肉、蛋、烟、糖、茶、酒一律都限量供应,“没有那张票,你想买也买不到”。
“最紧俏的应该是肉,整个官桥那么多人口,一天只杀一头猪供应。”李德案说,生活物资紧缺,有足够肉票的人是令人羡慕的对象。
再后来,生活慢慢变好,油、肉、糖、烟、酒等慢慢充裕,但自行车、电视机、收音机等“老三样”依然是市场的紧俏货。自行车风行到乡里的时候,李德案的工资一个月38元,因为是供销社职工,他们每个人被照顾了一张购买一辆凤凰牌自行车的票。
100多块的自行车到手,李德案兴奋了好多天。可最终,那辆自行车还是被他转卖,赚点利差,改善一下家里的伙食。
对比当年,李德案印象最深的是公路和交通的大变化。以前,除了几条尘土飞扬的公路,乡下间大多是泥泞的小路。当年骑自行车去南安诗山,每每经过保福岭,都要踩出一身大汗,扬一身尘土。
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夜唤醒了市场经济,供销社物资计划分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生活物资、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身边经商的人不计其数。李德案的两个子女也都在外地做买卖。
退休后的李德案,学会了琵琶、南音,也琢磨起了书法。看到子女太忙,李德案索性到老年颐养乐园养老,在那里他过上了更规律、自在、丰富的生活,也认识了一大帮志趣相投的“老”朋友。
李德案告诉记者,平日里自己很少过问孩子们的生意,但三天两头就会和子女孙辈视频,话话仙,聊聊日常事。他说:“好生活来之不易,每个人都要惜福,然后创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