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日锦/文
林良标/图
打棍、耍刀、唱曲、画画……每日清晨5点起床,郑国明就开始了一天的“老顽童”生活。但其实,他正式的身份是工艺美术大师、泉州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拾捡自己从入行到成长为国字号大师的片片时光,郑国明发现,他们这代人的成长史与国家发展的波段线高度吻合。
郑国明说,任何一个“头路”(闽南话,意为行当)、一个群体的崛起,都是当地民众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的结果。泉州木雕、“惠安师傅”也不例外,在当时,雕艺之乡惠安的雕艺师傅们的初衷,也仅仅是简单地想要学好一门“顾饱”(闽南话,意为能够吃饱)生活的技艺。
“当时吃百家饭的熟练木雕师傅很受人尊敬。”郑国明说,过去建房起厝,生活起居,结婚定做家具,都缺不了工木师傅。全国各地,特别是闽南地区的村落里总能看到惠安木雕师傅行走的身影。
郑国明记得,小时候,他们邻近的几个村落,几乎人人会点木工活,桌椅眠床,脚盆水桶,远近出名。旧时村里没有自来水,吃水全靠村里少数的几口井,木水桶成了家家户户的必需品。郑国明小学的时候就学会箍木水桶卖钱,为家里贴补生活。喜爱美术的他,有一回突发奇想,在桶身用墨水画上了花鸟图案,然后雕刻出花纹,没想到买主竟然多给了几毛钱以示赞许。
学校毕业后,郑国明拜入师门正式成为一名木雕学徒,对于初入行的感悟,他说当学徒就要甘于寂寞。初当学徒,师傅日复一日只让他执斧劈柴,师傅说:“其余的等你拿稳了斧子再说。”如今回味,郑国明大悟,自己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就是在日复一日的枯燥重复中练就。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日子越来越好,民众对木雕的需求早已不再局限于宗教信仰和建筑、生活。郑国明也拥有了规模不小的雕艺园,他创作的作品被广泛地收藏。
对于艺术创作,郑国明感悟,没有有趣的生活何来精彩的创作。早、晚耍上一会刀棍,陪百岁老母亲唱几曲老歌,抽空泼洒一幅书画作品,兴起时,约几个好友划拳小酌。每一天,郑国明都过得充实开朗通透。
在学校授课时,郑国明总告诫学生不被艺术裹挟,鼓励他们做艺术先要热爱生活,“生活都过不好的人,谈何创作,生活被点燃,创作就有灵感”。
9月初,当地为郑国明举办了一场盛大传统的收徒仪式,他思索着如何带领门徒让泉州木雕这门技艺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