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文/图
“老板,来包烟,记在账上。”……在泉州市区丰泽街,有一家看似不起眼的便利店,门面不大,装修普通,51岁的便利店老板郑圣鼎在这里守着它26年了。
1993年,郑圣鼎高中毕业后,和所有满怀激情的青年一样,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辗转于多个工作领域,试图闯出一片天地,却都碰了一鼻子灰。1999年,郑圣鼎耐下了性子,把目标转向零售行业,开便利店。那个年代,便利店并不像现在这样遍地开花,人们对它的认知有限。“年纪轻轻,开便利店是准备养老吗?”“每天都得守在店里,能坚持下去吗?”各种声音充斥在他耳畔。
“我当时相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便利店一定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郑圣鼎说。刚开始那两年,因选址不恰当、进货渠道有问题等,便利店一直挣不到钱,只好关闭。积累了经验教训后,郑圣鼎重新开了便利店,认真选址,优化进货渠道,打破传统“小卖部”经营模式,升级为自选便利店等,从服务到管理等,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心血。
郑圣鼎采用一种不同寻常的经营模式——允许居民买东西直接记账。在那个没有线上支付的年代,居民来店里购物时,往往会出现忘带钱或钱带得不够的情况。“没事没事,下次再给。”郑圣鼎总会微笑回应。后来,这样的情况多了,他便想到,有需求的居民可以不必立即付款,选择记账,月底统一结算。这一做法,在当时看来颇为大胆,却也在不经意间,种下了一颗名为“信任”的种子。
这家便利店的记账方式逐渐成为邻里间的一种默契。每天清晨,陈阿伯会准时来店里拿一包烟,笑眯眯地对郑圣鼎说:“记账上哈,月底一起结。”李阿姨会带着小孙子来买零食,小孙子兴奋地指着货架上的糖果,李阿姨则温柔地对郑圣鼎点头:“今天也记一下,谢谢老郑。”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为了便利店独有的风景线。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支付逐渐普及,这家便利店依然保留着记账的传统,还是有一些老客户会选择记账。“有时候要给他们核对下账目,他们都很信任我,让我自己对下就好了,这让我很感动。”郑圣鼎说道。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因为忙碌而忽略了彼此的交流,每一次的记账,记录的不仅仅是商品的价格,更是邻里间那份无需言语便能理解的深厚情谊。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利店逐渐在周边居民中积累了口碑,来光顾的人也很多,生意一直不错。靠着便利店,郑圣鼎支撑起了家里的三餐四季,养活了一家四口人,还在这座城市买了房定居下来。
“要在每一份平凡的工作中寻找价值。”郑圣鼎感慨道。“一年300多天,每天从早到晚呆在小小的店里,难免会有烦躁的时候。”随着开店时间越来越长,有时到了深夜,他也会怀疑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就被捆绑了,很想把店直接关了。但一想起这些可爱的邻里,这个念头转瞬便打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