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黄晓燕
“老了就要享福。”每天上午8点左右,85岁的廖榕光准时在朋友圈报到,开启一天的“工作模式”。这些年下来,自办网站,编乡讯,玩抖音,创建公众号,成立工作室……一门心思传播弘扬乡土文化。“我觉得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享受,就是享福。”
好瘦!这是很多人见到廖榕光后的第一印象。廖榕光自谦地介绍:没上过大学,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却“不务正业”地去舞文弄墨,并且重点研究民俗文化和闽南地方史,是一个土得不能再“土”的,被称为文史专家的“土”人。
对文化的执着投入,来源于廖榕光从参加工作开始,负责的就是文化板块。从1958年到公社企业办上班,而后回生产队务农,义务担任了董山大队中心民校的校长及农业中学的语文教员,直至后来的乡镇企业办,廖榕光说:“物质虽然较为匮乏,但大伙的精神都很丰盈。”
廖榕光清晰地记得,60年前一群农村青年一起为新中国庆生的场景。“很质朴的感情,都是发自肺腑的。”廖榕光介绍说,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时任校长的他和当时的洪崇山老师共同策划一期墙报,以此来展示学员们的作文成绩。尤记得9月30日晚上,其他学员张罗着往墙上粘贴稿子,廖榕光则负责裁剪一张长方形的红纸作为国旗底色,然后用黄纸剪出五颗五角星,最后大家一起把这五颗五角星按位置粘上,一面鲜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就制作成功了。
当晚,在煤油灯光的映照下,参与当期墙报制作的学员们面对国旗,深情地合唱《绣红旗》。“这首歌当时学校刚教唱一个多星期,忘了谁起头,反正最终大家站起来一起高唱,情绪都很激昂,仿佛沉浸在一种庄严的气氛中,那一幕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廖榕光笑着说。
在交通还不便利的当年,廖榕光骑着自行车,几乎走遍南安各乡镇,寻访民俗传说和史料,成为远近闻名的民俗专家。每天保持两个多小时的阅读习惯,他已经坚持了60年。每次出差,他定会抽时间到当地的书摊逛一逛。“跟我出差的小辈,都知道自己要干苦力活,帮我背书回家。”
凭借丰富的积累,廖榕光不但成功助力英都“拔拔灯”申报省级非遗、国家级非遗,还为南安申报了泉州市级非遗8项,省级非遗2项;著40万字《田野家园》及《田野家园续篇》,只为留住乡愁。
活到老学到老,廖榕光与时俱进,也玩起了抖音,用闽南话介绍家乡,一周浏览量超30万,成了“网红”;获评福建省“最美家庭”、南安“最美文化工作者”……
谈到自己获得这么多的称赞,廖榕光不太好意思:“几十年下来都是这么做下去的,并没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