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61版:国庆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在北京的图书馆 她看到了“宝藏泉州”

刚参加工作时的陈颖艳

陈颖艳在海交馆为外宾讲解

N海都记者 吴日锦

回忆起多年前决定从北京回到泉州,陈颖艳仍然记忆犹新。如今想来,她觉得命运的齿轮给了她一个正确的方向,让一位对家乡充满热爱的青年,能够在自己所热爱的博物馆事业上发光发热。

在回到泉州之前,厦大本科、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日语专业的学霸陈颖艳在北京一家图书馆从事海外中国学文献资料研究,在发现了大量与泉州相关的有趣史料后,萌生了回泉州工作的念头。2016年底调回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后,她致力于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和活动。

让陈颖艳印象深刻的是,刚调回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时候,正值福建省与长崎县缔结友好省县35周年,陈颖艳参与策划“刺桐帆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藏品展”在长崎历史文化博物馆展出。在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的时候,她留意到在日本长崎的福济寺,在当地俗称为泉州寺。

福济寺是1628年泉州僧人觉悔率弟子了然、觉意前往长崎修建而成的,每年农历七月仍保留着“普度”祭祀活动。明清时期有不少泉州开元寺僧人前往日本弘法,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泉州籍僧人们在日本长崎练字、画画、念经,修身养性,还有一些泉州雕塑家应邀到日本造像,这些泉州僧人及造像师留下了许多佛教建筑、典籍、潇洒的书法、精美的绘画及佛像雕塑作品,至今依然完好地保留在日本。

陈颖艳感慨,正是这些先贤不畏航海路上的艰辛与陌生未知的将来,客居他乡,留下文化艺术交流的璀璨篇章。和后来下南洋的泉州人一样,虽不懂当地语言,却凭借一腔热血和顽强的生命力,漂洋过海,吃苦拼搏,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带到了国外。这种精神加深了陈颖艳做好泉州海外交通史研究的决心。

2022年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陈颖艳和她的同事们尝试将梨园戏与歌舞剧引进博物馆的世遗主题展示馆,打造一场世遗与非遗、宋元文物与“宋元南戏活化石”的遇见。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遗总展馆里,陈列有很多宋元时期的珍贵文物,罕见的印度教寺庙遗存,阿拉伯及波斯人遗留下来的伊斯兰教石刻,古基督教、摩尼教遗物,宋元时期德化窑、磁灶窑等窑口的外销瓷及铁制品,以及管理皇族群体的“南外宗正司遗址”相关考古出土物。而梨园戏被称为“宋元南戏活化石”,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作、唱腔和演出规制。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在优雅婉转的曲调中,带着精致妆容的梨园戏演员,动作典雅,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展馆里,戏曲与文物融为一体,演出结束掌声如雷般经久不息。

“泉州多元文化底蕴既藏于各种建筑里也融在生活中。”陈颖艳说,漫步承天寺,抬头可见不远处教堂的十字架。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藏“四翼天使”石刻,面庞饱满莹润,头戴三尖冠,耳垂落到肩部,极具佛家风范。但他胸前的十字架和身后的两对翅膀,表明这是一方蕴含基督教符号的石刻。就如徜徉古城,有泡茶话仙的茶馆,也有西式咖啡馆。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