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文/图
“电机制造的过程充满了艰辛,没有生产设备,没有技术人才,一路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靠自学钻研……”77岁的薛祖瑞回忆起年轻时工作的情景,仍热血沸腾。上世纪60年代,泉州工业基础薄弱,青年一代皆怀揣着梦想和责任,推动泉州工业发展壮大。
1965年,在晋江地委的倡导下,泉州地区向汕头学习,大力发展社队集体企业,解决了大量社会闲散劳力,为国有企业补缺补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需求。1966年3月,年轻的薛祖瑞受命组建鲤中公社机电厂。建厂之初,条件异常艰苦,承接的第一项业务是为晋江地区机电公司维修各种阀门,他们利用闲置的仕曹宫作工场,从鲤中化工厂借来30元作为启动资金,采购必需的维修材料。一个月后,用维修费收入还清了借款,按时发放了工人工资。
之后,机电厂逐步发展,开始有了自己的产品,先后为晋江地区机电公司生产机床用行灯变压器,生产纳入省机械工业厅计划的低压熔断器,试制过程中所需的工模夹具皆由厂里的技术人员摸索制造出来,同时添置了一些小车床、冲床等设备。
1969年,鲤中机电厂试制生产福建牌汽车雨刮器。1972年又试制并开始小量生产刺桐牌电风扇。
生产电风扇,对当时一个社办企业来说,是一个远超其技术、设备能力的大难题。彼时,省商业厅只拿了台华生牌电风扇的样品过来,没有任何图纸,让他们自己研究生产。
时间紧,任务赶。时任生产技术组长的薛祖瑞和工人先是将样品的零件一个个拆下,逐个研究它的材料和生产工艺,并把100多个零件所需的工模夹具分配给大家。然后,厂领导做了个决定,组织全厂的技术工人搞会战。接下来,大家吃喝拉撒都在厂里,把100多个零件模具全部制作出来后,才能回家。一个月后,100多个零件模具基本齐了。在产品试装配过程又出现不少问题,薛祖瑞与同事们共同研究,逐步排除故障。
有了模具,就进入生产环节。这时又碰上了一大难题,其中的铝铸件,需要采用“压铸工艺”才能完成,“压铸工艺”需要压铸机才能实现。于是,自造了一台铝合金压铸机;电风扇的“网罩”,铁条间需要点焊机进行连接,又自造了一台土点焊机……
由于缺乏经验,一开始生产出来的电风扇存在不少问题,但大家没有放弃,一次次地试验,一次次地改进,半年后,第一台“刺桐牌”电风扇成功问世。鲤中机电厂也因此成为全国最早生产电风扇的厂家之一。1982年,薛祖瑞也被评选为泉州市34位自学成才代表之一,表彰他在电风扇试制生产道路上的不懈探索与努力。
“刺桐牌”电风扇的成功,为鲤中机电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79年,鲤中机电厂升级为二轻企业并与市四塑厂组成泉州市家用电器总厂。工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线日益完善,产量也随之飙升,到1985年,产量达到10万台,销往辽宁、广西等全国各地。
1985年,泉州市家用电器总厂与航天部及港商合资成立天泉电冰箱有限公司,薛祖瑞随后也调往电冰箱厂,开始研究生产电冰箱。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中国逐渐放开外汇管制,工厂申请外汇,从意大利买回了先进的生产设备,以及引进生产技术。“原以为有了设备和技术,可以较顺利地生产出电冰箱,可还是碰到不少难题。”薛祖瑞回忆。拿回来的说明书都是英文版电冰箱专业术语,实在难翻译,依靠自己的技术人员,以及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的协作,这才解决了问题。
鲤中机电厂不断探索新技术、新产品,努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舒适。“如今,机电厂虽已不复存在,但为泉州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刺桐牌’电风扇和‘天泉牌’电冰箱,为泉州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薛祖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