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杨江参 文/图
报名上山下乡当知青、公社补员到银行工作、从银行考入法院工作……一看老法官林国新的履历,就知道这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73岁的他说,自己都是为了向老干部学习,学习他们那一股不服输的拼劲,才有了不安现状的决心。
1967年夏,身处特殊年代,中学毕业的林国新有了一份工作,但很快又回家待业。1968年,他到泉州鲤中参加工作,当了一名社区工作人员。1969年,为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他成为社区第一个主动报名上山下乡的知青。1974年12月,他从大田县太华公社补员到泉州的银行工作,先后任职出纳股、信贷股、会计股。
“我父亲属于泉州第一批工人中共党员,1954年调任泉州市人民法院工作,1974年退休后又留用14年。”在林国新的记忆中,父亲那一辈的法院干部,没有文凭,却是读书速成班学习的工农干部,1956年还到位于福州的“福建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培训,算是最高学历了,凭的就是公平公正的工作作风,让人民群众心服口服。林国新在老干部的身上感受到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品德。
“他们的生活廉朴。”林国新告诉记者,听父亲说,他们下乡在大队部吃午饭,都需交四两粮票和两毛钱。又有一次,父亲和同事下乡到新门外新塘村,村集体种了红柿,村干部特意批了各两粒红柿,平价卖给他们,两人本意要带回家让孩子吃,又怕让人发现他们买了平价的红柿,就在返回的浮桥溪边吃掉了。
林国新说,那时的老干部,星期一到星期六都在公检法单位里工作值班,星期六下午下班才回家过周末。到了星期日,有公检法同志来找父亲小酌一杯,喝的是番薯酒、米酒、五加皮等普通酒,配的是花生米、炒包菜和杂菜汤。“就是这样普通,与工人农民大致相仿,酒间谈的都是办事要公道之类的话题,体现了共产党干部的风格。”
父亲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热爱,让林国新也想成为一名那样的法官。1979年年底,文化考试合格后,他从银行调入泉州市人民法院工作,到民事审判庭担任书记员,随后被庭长安排在公社办理民商事案件,跟老法官学习办案。在办理民商事案件中,他认识了四个公社的司法助理员。四人办案风格泼辣果断,被誉为四大金刚,是法院办理民商事案件的得力助手,既协助法院办案,又担当起调查员、调解员的职责。
自己在法院的工作,让他更能直接感受到老干部的那种优秀工作作风,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脚踏实地,公平正义,光明磊落。他从老干部身上学到了许多好作风:实践中得真知,在审判中学习审判。就像在银行里学到的老干部做法,在银行不能把钱当钱,应看成工作对象,才不会贪。而他,也像他们一般平凡踏实要求自己,一直工作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