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黄晓燕
“我从小心中就有一个‘文学梦’。”一见面,郑清井开门见山、毫不谦虚地向记者“晒”他的新身份——青年文学家,一张薄薄的证书,郑清井捧在手心里,如获至宝!他说,可别小看这一纸证书,那可是对他20多年来在文学上不断努力的肯定,这种丰收的喜悦,用言语是无法表达的。“坚持梦想,静待花开,很酷!尤其是当付出得到回报的那一刻,你会觉得生活太美了。”
郑清井出生于永春县达埔镇达山村,祖辈世代务农,家里没有任何藏书可言,也就没有见过任何一份报章杂志,直到13岁那年,他到镇里念初中,过上了寄宿制生活。课余时间,除了周末回老家与父母团聚之外,他都“扎”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文学名著、报章杂志、科普读物……丰富的各类藏书,开启了郑清井通往世界的大门,也在他心中埋下了“文学梦”的种子。进入高中后,为了买到喜欢的书,他硬是省吃俭用,从家里给的刚刚够用的生活费里抠出一点菜金,“舍不得买荤菜,一餐就买一样素菜,只为一顿能省下几毛钱,积累到自己感觉差不多了就往书店奔,生怕去晚了喜欢的书就被买走了”。
2005年大学毕业后,郑清井在厦门一小学当语文老师,他说,他一刻也没忘记自己的“文学梦”。教学之余,“任性”的他背着相机,顺手“抓”几个作文功底还可以的学生一起去“扫街”,每天笔耕不辍,用相机和手中的笔记录身边的人和事。2009年的一天,他和学生的作品《自掏腰包带学生“出游”》在报纸上刊登了,“我拿到报纸那刻,直接冲到班级告知一起‘出游扫街’的学生,大家开心得嗷嗷直叫,那一幕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从那以后,郑清井和他的孩子们对文学的热爱一发不可收。他说,自己一直在追梦的路上,目之所及繁花似锦,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跟他一样,从小在心田种下梦想的种子。郑清井鼓励孩子们多阅读,勤动笔,而他则不辞辛劳,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亲自将班上孩子每次的作品整理、修改好,而后打字出来发至各报章杂志投稿。“孩子们如果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发表在报章杂志上,这或许会影响他的一生,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中学时代,我也有幸遇到了一位循循善诱、教导有方的语文老师,鼓励我积极写作、踊跃投稿,第一次投稿就成功见报了。我是从偏僻小山村里走出来的农民家的孩子,跟城镇里的孩子一比就有点自卑,后来,正是那篇发表的作文,让我变得越发自信,原来我不比别人差。”
郑清井说,在厦门任教的那些年,他引导孩子们阅读、写作、投稿,平均每年有近百篇作文在全国各大报章杂志刊登,培养的“文学少年”有上千名。2015年,想到父母较为年迈,需要他的照顾,郑清井回到了家乡泉州。同样地,他依然选择拾起教案,继续“种梦”。郑清井常利用周末或暑假的时光,与家长一起,带着学生走进文庙、茶学院、海交馆、非遗馆……除了让孩子们从小了解闽南文化外,还想让他们下笔有“料”。“每次‘玩’回家,我就鼓励学生积极写作,不写的话下回就不带他们一起去‘玩’了,孩子们也被‘逼’出了真爱,越写越多,越写越好,如今我的学生作品刊登在全国各大报章杂志已成家常便饭啦!”
在一起追逐文学梦想的路上,学生们将作品“玩”进各大报章杂志,作为老师的郑清井也不遑多让,他每次都给自己“出游”定规矩:一定要有好作品问世。就这样,20年来,他的作品《不识字的母亲》《家》《童年的冰棍》《芦柑往事》《回忆读书那些事儿》《拜访恩师》《逛凤山绿道》等登上全国优秀期刊,也成功将自己“写”进泉州市作家协会,“拍”进泉州市摄影家协会。“我也将继续向我的学生们播撒文学的种子,为他们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