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国庆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当年全国糖厂来南安糖厂学技改

退休后,柯木桂学起了书法,并小有所成

建党85周年时,他特意穿上旧军装拍照留念

N海都记者 黄晓蓉

今年95岁的柯木桂,是泉州惠安人。在他9岁时,父亲去世。作为家里的老大,他9岁起就要帮母亲干农活、家务活。那个时候,家里常常吃不上饭,已经3岁的老四只能送给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家养。

1950年,21岁的柯木桂参军入伍,加入地方武装部。在这期间,他参与了剿匪镇反和土地改革两个运动。柯木桂回忆,那个时期,他白天带着民兵上山剿匪,晚上则带着民兵识字。但柯木桂自己也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他就每天先去附近的小学找老师学几个字,回来再把这些字教给民兵。这样学了一年多,大家都慢慢认识了很多字。

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结束,根据当时的统一分配政策,柯木桂被分配到南安市的机关单位工作。1957年,柯木桂被调到南安糖厂当副厂长、副书记,直到1992年退休,35年里见证了糖厂的从无到有。

“糖厂主要生产红糖和白糖,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生产旺季,最多的时候工厂里有1000多人同时在工作。”柯木桂介绍,糖厂一天要榨800吨甘蔗,一天能产100吨糖,在全国算是中型的糖厂。当时平均工资是每月40多元,他作为厂长,每月有72元。

“煮糖要烧柴,由于当时技术比较落后,柴烧得特别厉害,附近很多山头都被砍光了,因此糖厂也一直在亏本。”怎么样才能不烧柴火、不砍山头,柯木桂一直在这个问题上动脑筋。他和厂里的30多个工程师攻关了两年,才逐步把这个问题解决。

“我们的技术核心就是把温度降下来。”柯木桂介绍,烧开水要100摄氏度才会开,他们把煮糖的设备改造成60摄氏度就能开,然后把甘蔗榨出来的渣代替木柴拿去烧,这样一改革,不仅不用砍木柴,连甘蔗渣都烧不完,糖厂从此不再亏本,还开始赚钱了。

柯木桂自豪地回忆道,南安糖厂是那个时期全国第一个对制糖设备进行改造并成功的。当时,他们厂的事迹轰动了,中央派了调查组到糖厂考察,然后组织全国的糖厂代表到南安开会、学习。同年,南安糖厂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

从糖厂退休后,柯木桂学起了书法,95岁高龄的他,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住在泉州江南老年颐乐园9年多了,每天都会到园区的书法社当“老师”,辅导12名平均年龄在88岁的老厝边写毛笔字,“不是我好为人师,是大家一起动脑、动手有利于身体健康”。

“管他几岁,开心万岁。”说起自己长寿的秘诀,柯木桂认为心态很重要。他说活一天就要快乐一天。他很早就跟孩子交代好了,百年后丧事不要大办特办,骨灰可以拿去种树,毕竟人死万事空,活着的时候快乐就好了。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