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丹萍
“我1991年入行做美发,到古城南俊巷的理发店当学徒,每天帮客人洗头、染烫,下班了才有时间拿剪刀练习手法。”杜天生微笑着说,那一年他17岁,虽然这一行很苦,到了冬天,双手由于长时间浸泡全部开裂,但或许是从小对人物发型的痴迷和热爱,让他在美发这一行一干就是33年。
杜天生说,理发店搬迁了4次,从10平方到20平方到上百平方再到几百平方,一直都在南俊巷。他清晰地记得,南俊巷从一开始的石头路,到后来的水泥路,再到现在的柏油路,从破旧狭窄的石头小巷到今天灯火通明的热闹街区,古城这几十年的变化真的是日新月异。而从最初的简单修剪到如今的各种时尚造型,他总能紧跟时代步伐,同时又不失自己的风格。
时间如白驹过隙。从懵懂少年到年届五旬,杜天生每天仍坚持工作12个小时,几十年如一日。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那双握剪的手却依然灵巧有力。这漫长的岁月里,他见证了无数潮流的更迭,发型的潮流也是时代变换的一个风向标,他每年都要外出到不同的美发学院去学习深造。他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找到灵感,创出新发型。理发不只是技术,更是艺术,是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入行的第三年,也就是20岁那年,他正式成为发型设计师。也许是天生自带的亲和力,又也许是他对美发的那份热爱感染了周边的人,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喜欢来找他理发。他总能根据每个人的脸型、气质,甚至是性格,设计出最适合的发型。他也总能在理发的过程中与人分享生活的点滴,交流彼此的心得。他总是能耐心地倾听,用他的智慧和幽默,为每个来理发的人带去欢笑和安慰。
疫情期间,他与团队一起逆行,主动为那些坚守在一线的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等免费理发。他认为,在特殊时期,作为理发师,应该拿起自己的“武器”,帮助那些抗疫人员解决“头”等大事,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共同守护家园。
33年来,他从未停止过学习和探索。每当有新的理发技术或潮流出现,他总是第一时间研究、实践,力求将最新的最好的服务带给顾客。在杜天生看来,理发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传承,是他用一生去热爱和追求的事业,他用手中的剪刀诠释了“匠心”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