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周婉怡/文 毛朝青/图
10月8日,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寒露。本周五(农历九月初九),即将迎来传统节日“重阳节”。今年的重阳节赶在了寒露节气内。“九九重阳”寓意吉祥,自古以来,民间便有重阳秋游、赏菊、登高等习俗。后来,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尊老的美意。
今天的《谈天说地》就来聊聊寒露、重阳的那些事儿。
寒露时节 福州人喜食莲藕
每至寒露节气,福建的气候特点是夜凉白天热,平均气温在21.0℃~23.5℃之间。记者从福建气象台获悉,从常年入秋时间来看,福建大部地区在寒露节气步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
寒露已至,榕城山野间秋意尽显。若要说福州最早感知秋天的地方,莫过于鼓岭。鼓岭的红枫林不止一处,柳杉王公园、鼓岭教堂、柱里景区等地的枫树林,片片红枫悬挂在枝头;鼓岭教堂旁的水杉林也将换金装,羽毛状的叶片已褪去绿色。
“莲藕一身是宝,秋藕最补人。”在福州,寒露节气养生,人们喜爱吃藕。莲藕,口感微甜、清脆,可餐食也可药用。
寒露后空气干燥,人容易烦躁不安。而莲藕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淀粉,有明显的开胃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益血益气的功效。
据民俗专家邱登辉介绍,小时候,大人会把莲藕削皮,切成片,给孩童们当水果生吃。此外,以前蔬菜摊会卖“藕螺”,现在已经不常见了。藕螺是藕的头部与两个藕节连接的地方,口感偏硬,但切下来熬汤能去秋燥。“现在许多老年人还很怀念这种暗粉色、价廉物美的秋季保健饮品。”
登高、放纸鹞、吃九重粿 重阳浓浓虎纠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本周五(农历九月初九)将迎来“重阳节”。
重阳节从何而来?据“闽都”文化志愿者方杰介绍,在《易经》中九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双九相重,故称“重阳”。重阳之风始于汉代,在魏晋南北朝就已很盛行,但正式定为节日,则始于唐代。
而福州与外地重阳节侧重敬老稍有不同的是,福州“九月九”习俗是以老幼同乐为主,尊老又爱幼的节日。重阳节登高,最早是来源于后汉桓景登高避祸的故事,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与全国各地不同的是,在福州,重阳节登高多由爷爷带孙子去,具有闽地特色。”方杰告诉记者,旧时福州重阳节登高的地点主要有台江的大庙山、鼓楼的乌山和于山。其中,大庙山上有一块“登高石”(原为陨石,现存为复制品),民间传说,重阳节当天,孩童登上“登高石”可以长高,成人则可延年益寿,因此大庙山曾是福州人重阳节登高的热门地点。
“除了登高,在过去福州民间还有放纸鹞、吃九重粿等习俗。”方杰说,“纸鹞”即风筝,旧时的“纸鹞”大都是用纸、竹篾做成的,高档的是用绢布,多为大人教小孩自家做,商家卖的极少。
到了重阳节,层层叠叠、口感香糯的九重粿也会登场。方杰介绍,“九重粿”,又叫登高粿、重阳粿、菊花糕,是福州一种特制的糕点。九重粿用米浆和红糖制成,共计九层,出笼冷却后再被切成三角形或者菱形,从断面看九层红白相间,每块九重粿再插上彩色的小三角旗,九重粿有九层,寓意节节高和登高消灾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