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罗丹凌
10月1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方案》主要包含总体要求、全面开发食物资源、全面提升质量效益、切实强化保障措施等四个部分,执行期限为2024至2030年。
根据《方案》,至2030年,我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面树立,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更加有力,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基本建成。全省蔬菜、水果、畜禽、水产、食用菌、茶叶、笋竹、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品质进一步提高,形成200条产值超10亿元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县域经济重要支撑。
做强做优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
《方案》提出,要持续做强做优临海蓝色、闽西北绿色、闽东南高优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重点推进七项任务。
在粮食生产方面,我省将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扩大再生稻和旱稻种植,挖掘旱粮生产潜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在油料生产方面,实施油茶生产三年行动,稳定花生种植面积,扩大油菜种植。
在蔬菜生产方面,《方案》要求,重点优化设施蔬菜生产布局,扩大闽江口以南冬春蔬菜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夏秋高山蔬菜。在肉蛋奶生产方面,巩固生猪产能,加快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现代生猪养殖基地;做强做优肉鸡产业,推进禽蛋产业集聚发展;巩固提升奶源生产能力,建设奶牛智慧牧场。
针对特色水果产品,我省将调优水果生产区域布局,巩固传统优势水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加快建设一批生态果园等。
建设深远海海洋牧场
根据《方案》,在水产养殖方面,我省将发展内陆水域大水面生态养殖、稻莲渔综合种养和深水网箱养殖,发展实施人工鱼礁项目,建设一批深远海绿色生态养殖基地和国家海洋牧场。在远洋捕捞方面,鼓励发展大洋渔业,建成投产、更新改造一批远洋渔船,建成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在新业态培育方面,加快藻类食物开发,发展海洋功能食品等精深加工,打造一批沿海渔港经济区。
此外,我省还将有序开发森林食物资源,打造“森林粮库”。大力发展笋竹产业,支持冬笋丰产、笋竹两用基地建设,建设全自动化生产线,研发笋食品。充分挖掘林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下养殖,推进林下中药材等自然种植,开发新型森林食品。培育发展食药同源产业,建设“福九味”中药材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建莲、薏米、太子参、铁皮石斛、黄精等食药同源产业。
打造“福农优品”品牌矩阵
《方案》提出了三个方面措施,为夯实践行大食物观基础,如期实现具体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食物开发基础研究,建设食物开发创新平台。加强优异、特色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评价,支持开展联合攻关,加强现代化种业基地建设,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
二是促进全链条集聚发展。建设一批产业园、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培育壮大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发展精深加工,集成应用新技术装备,开发一批新产品,发展预制菜产业,打造“福农优品”品牌矩阵。
三是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推进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标准制修订,健全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强化全过程、全链条食品监管。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