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花数千元就能挽救感情?

警惕网络“情感导师”存猫腻

N工人日报

半岛都市报

社交与短视频平台上,情感咨询相关内容颇受关注,寻求情感咨询服务的人不在少数。但是,此类服务也存在诱导高额付费、资质不明、暗设“霸王条款”等诸多问题,情感咨询服务需求者购买时应谨慎。

高价购买情感咨询 结果不尽如人意

今年9月,现居浙江的崔文在某短视频平台观看了一场教人如何挽回恋情的直播。崔文加入了主播粉丝群,工作人员称付费后可获得咨询服务。为挽回感情,崔文先后支付了99元、2980元购买一对一沟通课程和专业顾问指导方案。

起初她只是抱着疏解心情的态度听直播,并以为能进行简单的免费咨询。她关注的主播也一直未提收费问题,直到崔文与工作人员私信联系后,才知道需要支付99元购买“专业情感老师一对一详细沟通服务”。

考虑到费用不算多,崔文付了钱,但咨询师在了解崔文的基本情况后又表示,如果需要一对一电话沟通,以及“挽回这段感情的方向、建议和思路”,还要另外支付2980元购买专业顾问的15天指导方案,购买后双方会签订合同。崔文还需要填写《顾问情感咨询档案》,提供自己和前男友的姓名、职业、所在地等信息。

崔文告诉记者,她在花费2980元购买服务后,声称是专业顾问的咨询师发来3份资料,分别为《爱的五种能力》《读懂爱的本质,掌握爱的五种语言》《幻灭期:为什么完美的恋人突然变了》,让其自学。学了一段时间后,崔文认为对方提供的咨询服务并未有显著作用,要求对方退款但遭到拒绝。

崔文还表示,资料内容“很水”,供进一步学习的公众号内容在两年前就停更了,两次电话咨询服务也不专业,咨询师还会通过各类话术,影响其情绪与认知。

今年4月下旬,浙江杭州的余先生失恋,他通过网络广告添加了一位“情感导师”的微信,余先生同意接受服务并交给对方698元的会员费用。然而,余先生接受指导几天后,前女友并没有回心转意。为了尽快复合,余先生在“导师”的引导下,再次交费1000元升级服务,但仍没有效果。余先生在“导师”的劝说下又花了2980元升级服务,对方承诺21天解决情感危机。“导师”以第三方身份添加余先生前女友的微信,以帮助他们重归于好,然而迟迟没能加上,最后“导师”将余先生拉黑。余先生意识到自己被骗,于是报警。

所谓“情感导师” 或并无专业资质

宣称提供“专业情感与心理咨询服务”的从业者可能并不具备专业资质。记者以“需要购买情感挽回服务”为由,接触到几个声称提供情感指导的机构和博主。在要求对方提供专业资质证明时,有的表示自己是兼职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有的提供的“情感分析师”“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等资质证书,均非官方机构认定。

据了解,目前互联网上有不少提供类似“情感挽回”服务的信息。在某网购平台上以“挽回”为关键词,能够搜索到大量相关店铺数量,其中,“硕博团队”“国家认证咨询师”“先成后付”“一对一专业情感服务”等卖点格外吸引人。网上的这些服务可能会给一些人提供帮助,但类似的“交了钱没效果”“服务费难退”“以感情修复为名骗取钱财”的案例也层出不穷。

记者发现,在情感咨询服务合同中,还存在部分约定实为“霸王条款”的问题。比如合同中写道,公司的服务内容为“合理努力促使甲方达到与伴侣重归于好”,但不能以婚姻家庭、恋爱关系目的未实现,要求该公司承担违约责任或主张退费。一些受访者认为,该条款明显不合理,“花了钱却没任何效果,不是相当于骗子吗?”

类似服务潜藏着诈骗陷阱

今年6月份,西安的新城法院宣判了一起“‘情感大师’展开连环骗局”的诈骗案。刚失恋的小孔通过某APP认识一自称失恋的网友,在对方的介绍下,他进入微信群后,并添加了群里“情感大师”的微信。小孔跟着“情感挽回大师”拯救爱情两个月,花了近万元,发现被骗后报警。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杨某某在互联网上看到很多人都在占卜,自己也想以此获利,就纠集张某某、袁某某、李某某组成团伙以给人占卜为名骗取钱财。首先,团伙成员在某APP发布以分手、失恋等为主题的帖子引流。有成员负责将失恋想复合的被害人拉至微信群内。随后,有成员在微信群内伪装成失恋女性,骗取被害人信任,诱导被害人添加“情感大师”微信。该团伙成员以修复感情为名,诱导被害人购买虚假的“占卜”“情人复合蜡烛”“法力加持手链”等相关服务,骗取受害人钱财。不到半年,杨某某等四人便骗取非法收益多达数十万元。

可通过专业调解机构寻求帮助

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表示,情感与心理咨询服务领域确实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部分机构培训或发放的资格证并未获得国家统一认可。其实自2017年起,人社部就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相关资格认证,目前,尚不存在具备官方效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情感咨询服务需求者购买此类服务时应持谨慎态度。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认为,部分情感主播一方面通过提供情感咨询服务敛财,另一方面借助人设收割流量、带货获利,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还有一些情感主播通过剧本或人设传递了畸形的婚恋观。

“情感咨询服务并不等同于心理咨询服务,一些从业者并无专业资质,涉嫌诈骗。”刘鑫建议,有相关需求的消费者可以联系专业调解机构或经验丰富的亲朋好友寻求帮助。专业人士提醒,要警惕通过免费或小额收费噱头,诱导高额消费的套路。

朱巍认为,情感咨询服务类合同中应对服务类型等内容进行精准界定,“如果遇到‘霸王条款’或其他侵权行为,即便双方约定通过仲裁解决争议,咨询者仍可选择提起诉讼,维护权益”。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