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法治日报
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节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各大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层出不穷。然而,不少消费者反映一些商品在“双11”前价格波动异常,在“双11”活动期间购物时,部分商品的价格较平时不降反升,甚至一些商家在没有明显提示消费者的情况下,价格出现临时上涨,还有一些号称最低价的预售商品早中晚三个价。本应“优惠看得见”的购物节,却让一些消费者有了被愚弄的感觉,购物体验感很差。
加购商品价格跳涨 低价优惠并未兑现
临近“双11”,河北邯郸的张女士打算趁着优惠力度大清空一下购物车,可一查价格,被吓了一跳——本来就没有几件商品的购物车原来总价也就200元左右,如今居然变成了800余元。仔细查看,购物车内的商品都涨价了。
张女士说:“一款我盯了很久的美容仪,原本的价格是2100元,如今价格竟然飙升至3000多元,折扣后的价格依然高于平时。这种先涨后降的套路让我感到被愚弄,原本对优惠活动充满期待,现在只剩下失望。”
河南的侯先生之前看中了一款智能空调,“双11”前的价格是1861元。然而,“双11”期间,该款空调在参与优惠折扣后,价格变成了2059元,比活动前还贵了198元。
采访中,多名消费者称,购物节前后,许多产品的价格像坐过山车一样,一天之内就能经历多次涨降。在北京工作的林女士说:“我想购买一个婴儿床垫,早上8点看还是390元,中午12点再看时已经变成了415元。”
为了一探价格的涨跌情况,记者下载了一款可以显示价格波动的购物软件,在该软件上能够看到商品的历史折扣信息。
记者对比了一款电视的历史价格。数据显示,9月18日该商品价格在1899元左右,然而到了10月20日,价格却飙升至2799元,价格曲线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商家涉嫌价格欺诈 平台应当加强监管
采访中,多名消费者提出了同样的困惑:“只是想省点钱,没想到却被卷进商家的价格套路,这种行为不违法吗?”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苟博程介绍,如果商家故意抬高商品原价,然后再进行所谓的降价销售,且这种行为足以使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优惠产生错误认识并促使其购买,那么这种“先涨价再降价”的行为很可能构成价格欺诈。“具体是否构成,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量商品价格波动的合理性、商家是否有明确告知等因素来判定。”
受访专家提到,商家在价格上做文章,表面给消费者提供了大量折扣,实际上却是“假优惠”,这无疑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对此,相关平台负有监管义务。
消费者权益与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润叶认为,电商平台以及为采用网络直播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提供网络经营场所、交易撮合、信息发布等服务的第三方平台,应当建立有效的审核机制,对商家和主播的资质、直播内容严格审核,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处置。
李润叶提醒,消费者发现可能受到价格欺诈时,要及时截图保存促销前后的价格对比、聊天记录、宣传图以及消费记录、付款凭证等,以便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