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有医说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健康防“糖” 远离“甜蜜”负担

专家提醒:糖尿病并发症多,早防早诊早治才能提升生活质量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糖尿病是现代“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疾病之一,一旦惹上,生活中的美好仿佛缺失一部分,因此又被称为“甜蜜的杀手”。

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那么,糖尿病是怎么患上的?是不是胖的人才会得?怎么做,才能保障糖尿病患者的良好生活?一起来听听专家的建议。

糖尿病并发症多 不只是血糖高这么简单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内分泌科陈耀主任医师介绍,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及妊娠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通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发病年龄轻,大多小于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单服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胰岛素抵抗;常见于中老年人,近年由于生活方式改变有年轻化趋势。

糖尿病可能在患者身体不出现明显症状的情况下悄然发展。常见的症状包括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其实,它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糖尿病还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失明、肾衰竭和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

并非胖才得糖尿病 高危人群要定期筛查

陈耀主任医师介绍,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不可干预和可干预两类。不可干预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家族史或遗传倾向、种族;可干预的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前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吸烟、可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的药物、致肥胖或糖尿病的社会环境。

因此,并不是只有胖才会得糖尿病。有些糖尿病可能是遗传因素导致,如果先天胰岛β细胞或胰岛素分泌有问题,那么后天就有可能患上糖尿病。也不是只要少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高油高糖饮食确实是糖尿病诱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其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比如缺乏运动、饮食不当、抽烟酗酒、精神压力大等。

“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进行糖尿病筛查。”专家提醒,半数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糖尿病筛查可使这些患者得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利于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效率。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

养成4个好习惯 科学预防糖尿病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科学预防糖尿病呢?陈耀主任医师建议大家养成4个好习惯。

首先要做好体重管理。超重肥胖可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以及血糖控制的难度。减轻体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和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其次做好饮食管理,参考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金字塔原理,食物多样,谷物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油少盐,控糖限酒;拒绝暴饮暴食,盲目节食。

还要增加活动量。运动能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减轻体重,改善脂肪代谢,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和运转。运动要注意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

心理干预也很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不仅可以减轻心理负担,而且更容易从减重、减肥和运动中再次获得自信,乐观生活,提高生活满意度,增强糖尿病防治效果。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