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江方方
位于闽江口南岸的福州长乐区梅花镇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有“闽江南喉”之称。因地理位置突出,明初在此筑城。明清以来,梅花城一直扼守着福建省城门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重镇,梅花沿江向海,通达五洲。
这里的千年海丝古港——梅花港,是中国册封使团前往琉球国的主要开洋地和中琉朝贡贸易的重要港口。它见证了古琉球国与中国长达500多年的藩属关系,以及“闽人三十六姓”跋涉重洋入琉,为传播中华文化所作的贡献。
近日,长乐区建设的中琉文化馆完工。作为福州长乐文旅新地标,将于11月18日开馆。
新建展馆,讲述中琉故事
琉球,即如今的日本冲绳,曾以一个独立王国存在了数百年。明朝初年,中国朝廷与琉球王国建立宗藩关系后,福州成为中琉交往的重要口岸。在长乐海岸,梅花古镇里,至今依然演绎着中琉友好交往的故事。
中琉文化馆基于《梅花镇志》等资料打造的梅花古镇展示馆开馆。“这座古厝原先是民国的旧盐仓。在改建成展馆的过程中,整个外墙都依然是旧的,保留了原本的框架。”当地老人深有感触地说,“把旧的建筑保留下来,能最大限度地激起我们梅花老百姓的乡愁记忆。有些梅花人可能去省外甚至国外打拼,但当他们回来看到展示馆,都会想起小时候曾在这里买过盐巴。”
从盐仓到武馆,再到如今的梅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这栋建筑的功能演变恰是梅花古镇变迁发展的生动缩影。18日开馆的长乐梅花中琉文化馆位于文保单位蔡夫人庙对面,由一座古建筑修缮改造而成。展馆规划“顺风相送”“宗藩国谊”“守礼之邦”“梅韵留芳”4个展区,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琉宗藩关系建立的历史渊源、福建文化对琉球社会的影响、蔡夫人的相关事迹及其传承至今的刺绣技艺、中琉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等内容。
据史籍记载,蔡夫人是明朝移居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之一的蔡氏后裔。相传明万历年间,蔡夫人因刺绣技艺高超,进贡刺绣龙袍,受到皇帝召见。路经梅花港时,她将自己家传的刺绣技艺传授给当地乡亲。此后,红裙刺绣技艺在梅花镇代代相传,如今有了刘琴琴、陈云娥、董芳等多名传承人。
梅花古镇,见证中琉交往
中琉文化馆让每个来梅花寻迹的人们可以从一个个线索中摸索还原这段历史。
“闽人三十六姓”是指明朝时期迁居琉球的福建人,最早是明太祖时期随船抵达琉球的福建籍舵手、水梢、船工以及掌理封贡外交文书、承担通译事务的人员。他们定居琉球久米村,在传播中国文化与技术的同时,也在逐渐地琉球化,实现中琉社会的互动与融合。据悉,久米村就位于现今日本冲绳县那霸市。特殊的历史渊源让福州与那霸人民结下深厚情谊。
据中琉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明朝洪武年间,中国与琉球正式建立宗藩关系。作为福建的咽喉要地、海防要塞,挟江向海的梅花成为册封使团前往琉球的重要开洋地和中琉朝贡往来的重要港口。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中国册封琉球23次,其中有7次从梅花港开洋。“梅花头,正南风,东沙山,用单辰针,六更船……”长乐籍册封使谢杰与萧崇业合著的《使琉球录》就记载了梅花通往琉球的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