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有医说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14名西藏先心病患儿在闽获“心”生

最小的1岁,最大的12岁,经过两周悉心救治,今日返藏

沪闽专家共同为西藏患儿手术(医院供图)

“我爱白衣天使”——拉姆在病房画画留念

N海都记者 胡婷婷 文/图

先心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生异常而形成的先天畸形,位列先天性疾病导致新生儿死亡原因的首位。西藏等高海拔地区受高原缺氧等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1月24日,14名来自3000公里外、平均海拔3500米的西藏昌都的先心病患儿飞抵福州,在医院医护团队的悉心救治下,这批患儿成功完成手术治疗,身体各项指标恢复良好,并于12月12日返藏。

沪闽专家联手 为孩子们成功“补心”

“如果不根治的话,她的心脏功能可能会逐渐衰竭。”14名西藏患儿中,7岁的拉姆(化名)病情尤为严重,拉姆的主治医生孙锴鹏告诉记者,拉姆患有复杂的先心病——“法洛氏四联症”,通俗说就是心脏涉及4种结构畸形。因此,她体内的血氧饱和度较常人偏低许多,生长发育也远落后于同龄孩子,甚至在2岁多时还不会行走,直到一次心脏病发作,拉姆出现明显的手指末端和口唇青紫,以及气喘等症状,父母才得知女儿患有严重的心脏病。

“我们一直希望女儿能拥有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童年。”拉姆的妈妈说,他们一心想根治孩子的病,但一家人居住在西藏昌都的偏远牧区,经济实在不允许,幸亏有这次的救助项目,终于让他们如愿。

“拉姆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但为了孩子,我们全力以赴,进行了多次会诊,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最后成功为拉姆做了手术,这个手术之前在福建也鲜少开展。”福建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执行主任刘旭介绍,上海儿医中心王顺民主任及其团队打“飞的”赴闽,与福建团队共同为拉姆做了法洛氏四联症根治肺动脉代瓣人工管道植入手术,解决了她的心脏结构畸形问题。

同拉姆一样,其余13名西藏患儿也成功在福建省儿童医院接受了“补心”手术。最大的12岁,最小的刚满1岁。为了此次救治,省儿童医院组织了一支由25位沪闽医护共同参与的团队,多次开展会诊,力争为每一个患儿制定最合适的医治方案。

医患结下深情

受助儿童家长献哈达

实施藏族儿童先心病免费医疗救治,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减轻农牧民群众疾病负担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关心藏区人民健康、保障广大儿童健康成长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福建省对口援藏重点工作之一。

从2021年启动“爱在昌都,情暖童心”项目至今,福建省儿童医院、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联合组建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小组,不定期前往西藏昌都,开展患儿筛查工作,为符合手术指征的患儿免费施行手术,目前已救治三批共33名西藏先心病儿童。

12月10日,省儿童医院为今年重获新生的患儿举行了温馨而庄重的欢送仪式。西藏受助儿童家长代表则向医疗团队献上洁白的哈达,表达他们最真挚的感谢和祝福。12月11日,省儿童医院医护代表带着孩子们参观福州市科技馆,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走的时候依依不舍。

“你或许难以想象,初来时,这些孩子拘谨得手都不知如何安放,如今每天像小尾巴一样‘黏’在我们身边。”心胸外科护士长陈黎丽告诉记者,在西藏患儿来之前,医护团队便根据这批患儿的性别准备了不同的生活用品,还贴心地准备了带有每个小朋友姓名的书包。经过十几天的相处,西藏患儿们和医护人员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会普通话的西藏小朋友还会在查房看诊的时候,主动地做“小小翻译官”。

“未来,我们将持续扩大藏区先心病患儿的筛查范围,力求惠及更多儿童。同时我们也将深化闽藏医疗卫生合作,推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向西藏倾斜,为更多先心病患儿带去健康和希望,把福建援藏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省儿童医院副院长周朝明说。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