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篇

冬至里的“虎纠”味儿

N海都记者 吴诗榕 胡婷婷

12月21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冬至”来了!这一天,北半球迎来了白昼最为“吝啬”、而黑夜最为悠长的一天。冬至以后,太阳将转头一路向北,阳光的照射与白昼的时间将一天天增加。

自古以来,冬至便是十分重要的一天,被视为不亚于新年的重要节日,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在今天的《谈天说地》中,我们一同来聊聊榕城冬至那些事儿。

多地将迎霜冻

冬至将进一步降温

那银白的冰晶悄然覆盖万物,大地被一层薄纱裹挟,树木枝头挂着霜花。21—22日,最低气温南平西部北部、三明西部和宁德西北部城区可达-2℃~0℃,局部有结冰。南平东部南部、三明东部、龙岩西部、宁德西部和泉州西部城区0℃~4℃,有霜或霜冻。

近几日,福建晴朗少雨,昼夜温差较大,气温持续较低,大部地区最低气温仅个位数,北部接近冰点甚至更低。值得注意的是,南平武夷山齐云峰、宁德屏南东峰尖有可能出现雨雾凇景象。

过去一周,榕城以多云天气为主,20日到22日,福州气温持续较低,内陆和沿海北部城区4℃~7℃,高海拔乡镇-1℃~2℃,有霜或霜冻,局部有结冰。沿海南部城区6℃~9℃,高海拔乡镇3℃~6℃。23—26日,气温小幅回升,27日起受新一股冷空气影响,最低气温将下降5℃~7℃,28日夜晨气温较低。

今年是暖冬还是冷冬?接下来的福州还会更冷吗?记者从福州市气象台获悉,福州市无冬区,没有气象上的冬天,因此没有暖冬冷冬之分。“福州在21日—22日会进一步降温。”

围坐搓“米时”

家家户户小团圆

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市民们纷纷忙碌起来,为冬至的团圆做准备。

民俗专家邱登辉说,“冬至活动在外地通常是在冬至早上开始,而福州在冬至前一晚上就开始了。”

“因为冬至是小团圆节,需要全员参加,晚上时间比较充裕,上班的、上学的都回家了,大家热闹团聚在一起。”邱登辉介绍,每至此时节,福州人要一家团坐在一起,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之中,摆上红蜡烛、红漆筷子、大福橘和“四季花”等吉祥物品,共同搓“米时”。

这一传统习俗象征着团圆和幸福,也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家的温馨。“米时”在福州话中发音为“细”,也叫“拔隆细”,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传统食品。制作过程中,一大家老老少少会围着大竹箩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

除了搓“米时”,福州冬至还有一个独特的吉祥物——用泥土捏成的“土人仔”,人们常把它写成“回进宝”,寓意着大吉大利、回回进宝。这一可爱的形象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冬至一阳生

养生“有一套”

除了极具“虎纠”味儿的“米时”,还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廖水亨主治医师提醒大伙,冬至养生,一要避寒保暖,二要运动强身,三要精神内守。

“冬至期间昼短夜长气候严寒,在作息上宜早卧晚起,等太阳初升后再起床。睡眠安则阴气敛、阴精盛,阴气敛、阴精盛而阳气才能生和升。”廖水亨表示,顺应自然的睡眠可以为初生的“阳”提供孵育的温床。

除此之外,还要常常搓手。“在寒冷的冬至时节,常搓手对健康大有裨益。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通过揉搓手掌、揉按手指可充分刺激位于手心的劳宫穴,让心脏逐渐兴奋起来;经常刺激位于双手拇指根部隆起处的鱼际穴,可疏通经络,增强呼吸系统功能,预防感冒。”

廖水亨建议,冬日里运动要适度,以周身发热,无汗或微汗为佳,不可大汗,要符合“无泄皮肤”的原则。可多做静功,比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瑜伽、慢跑、散步等这样轻缓运动才能与冬相应,才有利于养藏。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