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即将结束,明日将迎来新的一年。
岁末年初,很多人都会选择用一束鲜花,来迎接新年到来。
无论是传统的梅花、银柳、水仙,还是新品年宵花玫瑰花、小雏菊、百合花……花花的世界,总是能让人喜笑颜开。
别说,爱花,可是从古至今延续的爱好。古时也有用花来装点节日氛围的习惯。
跟着沈复学插花
“瓶口宜清”
过节买花回家,插进好看的瓶子里,点缀家中的节日气氛,并非今人专属。
中国古代的文人不仅在节日插花,还在年画中描绘出来。
“岁朝图”被誉为中国文人的年画,在新春佳节前后,画家们就会描绘各种吉祥的景物,寄托美好祝愿。
比如宋代董祥的《岁朝图》,左边的纹样花盆上栽有两株灵芝,右边的大花瓶里则插着松枝、梅花和茶花,还有桌案上散落的百合等,这些物品每一个都具有吉祥的寓意。
这些鲜花是谁插的?其实,不少文人墨客本身就是“插花大师”。比如清代文学家沈复,就有一套“插花秘籍”。
沈复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共6篇,既写了夫妻间琴瑟相和、缱绻情深,也谈了文人的闲情雅趣,记录人生坎坷,世间百态,也描绘出各地山水名胜、奇闻趣观。
书中第二卷《闲情记趣》,沈复用了超长的篇幅,写下了他的插花心得。
如何选花瓶?他说,瓶口要大。因为大瓶口可以让花朵舒展开,造型也更不拘。
花枝应该怎么处理?他说,攀折的总是不合心意,还得自己修剪。必须把花枝拿在手里,“横斜以观势,反侧以取其态”。看好之后,剪去杂技,以疏瘦古怪为佳。
怎么插花好看?他说“起把宜紧”“瓶口宜清”。
不论是插五朵、七朵,还是三四十朵,必须要有一丛傲然突起,造型以不散漫、不拥挤、不靠近瓶口为妙。如果用针固定,也要把痕迹藏起来,营造花参差错落,叶不杂乱、梗不僵直的效果。
剪花木、造盆景、点缀花石、制作小昆虫标本……沈复都得心应手,他的案头瓶花不绝,被妻子陈芸评价为“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
每逢佳节,想必咱们的沈复兄肯定要秀出插花本领,为朋友插上一瓶,讨个好兆头。
范成大最爱的梅
最初是调味品
光插花还不够,“种花家”的文人们也有养花种树的爱好。
冬日最应季的花,必须是梅花。梅花在中国文人的花花排行榜上,绝对稳居前三。而在宋代诗人范成大看来,梅乃是“天下尤物”。照他的说法,“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这有无多少,绵不系重轻。”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文人家里养花,必须先要种梅花,越多越好,至于其他的花,那都是可有可无,多点少点无所谓的。
范成大并不是说大话,一生爱梅,种梅、赏梅、咏梅的他,赋闲在苏州石湖时,栽成大片梅林,并写成我国乃至世界上的第一部梅花科学专著——《梅谱》。江梅、早梅、宫城梅、古梅、重叶梅、绿萼梅等10多个品种的梅花,他一一记下了性状,还有当时人的用法,有些甚至写出了繁殖栽培的方法。
梅花原产中国,位居我国十大名花之首,有“花魁”之美誉。梅花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引种与应用历史,既可观花又可食果。说到梅,人们很容易想到梅花的香、梅花的傲雪开放。但其实在南北朝之前,梅并不是用来观赏的,而是重要的酸味调味品。《尚书·说命下》中说道:“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是古人视作美味的羹汤,要靠盐和梅子来调味。在醋发明以前,梅子是用来做酸味的调味品。1959年在江苏吴江梅堰袁家埭,新石器时代后期村落遗址中发现5000年前的梅核;1975年,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说明早在3200年前梅子已经是中国人的食物了。
赏梅兴起始于汉朝,远远晚于食用梅果。《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这记载的恐怕是梅花最早的园林应用。南北朝时,赏梅之风盛行,梅才“始以花闻天下”(《和梅诗序》宋代杨万里)。
人民币上这朵兰花
它叫“张荷素”
兰花也是人们喜爱的年花之一。
“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然兰独并而有之。”这是南宋时记述植兰技艺的著作《兰谱》中对兰花的评价。兰花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名花之一,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盆栽养兰,在唐朝开始盛行。唐人冯贽创作的逸闻集作品《记事珠》载:“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说明古人在栽培兰花时,已经注意选择泥土和水分调节了。
进入宋代,国兰栽培益盛,艺兰学说渐多。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所作《书幽芳亭》,将兰花比喻为君子,使兰花在众花中的品位提高,赏兰之风始行。南宋末期,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兰花专著相继问世,即赵时庚的《金漳兰谱》和王贵学的《兰谱》,书中详细记录了福建、广东一带特产兰花的品种、栽培、施肥、灌溉、移植等问题。
兰花的分布范围极广,从热带雨林到温带草原都有。兰科植物是植物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科。
其实,在古今文献或民间,许多俗名为“兰”的植物,如吊兰、木兰、文殊兰、君子兰、虎尾兰、二月兰等,都不是兰花。还有一些形态似兰,或者有兰花的香气,但并不是兰科植物。兰科植物家族庞大,绝大多数兰花都具有三个共同特征,即合蕊柱、花粉团和独特的唇瓣。
同样,也有一些长得并不怎么像花,或者名字里也没有“兰”的,反而是货真价实的兰花。比如“大魔鬼石斛”,是兰科石斛属附生兰,分布在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属于世界珍稀兰科植物,因其花瓣不规则扭曲,形状像张牙舞爪的魔鬼而得名。
又如“张荷素”,听着不像花名,却是我国春兰名品,清宣统年间由绍兴棠棣刘茂成选出,又名“大吉祥素”。1999年,我国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铝兰花一角硬币,其背面图案即为“张荷素”。还有如“晶百合”“天彭牡丹”等,都是地道的传统兰花,但名字足以迷惑很多人。
天下水仙数漳州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醾倒,只比寒梅无好枝。”黄庭坚的诗《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其一》中,形象描绘了水仙花的品质。
提起年宵花,大概人们最熟悉的就是水仙。进了腊月后,花市上、路边摊,卖水仙球茎的便开始多了起来。水仙也开始在各家的案几上、花盆里种起来了。
水仙花素有“凌波仙子”之美誉,是漳州市市花、福建省省花,漳州水仙花产量长期占全国水仙花产量的九成以上。漳州水仙因其鳞茎硕大、箭多花繁、色美香郁、开花期长、素雅娟丽等特点,故有“天下水仙数漳州”之美誉。
水仙花,又名中国水仙,属于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并非中国原生,而是在唐朝时从地中海区域传入,最终在漳州这片温润的土地上找到了它的第二故乡。明清以来,水仙花在漳州广为栽培。宋代大儒朱熹在漳州任知州时,曾赋诗赞美水仙花的清幽香气和高洁品格,留下了“隆冬凋百卉,江梅历孤芳。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的千古佳句。
让花花“超长待机”
古人也有妙招
有意思的是,随着古代科技的发展,人们也会利用温室技术培育各种反季节花木,让花花“超长待机”。
据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记载:“常有不时之花,然皆藏于土窖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时即有牡丹花。”这则史料记载了一些反季节花的种植方法,即把花藏在土窖中,在土窑四周烧火增加环境温度,所以在隆冬时节也有绽放的牡丹花。
唐宋时期的温室栽花技术被称“堂花术”。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有“惯看温室树,饱识浴堂花”的诗句。“堂”即用纸封住的密室。
宋代周密在《齐东野语·马塍艺花》中,细致描述了杭州郊区的花农种植堂花之术:“凡花之早放者,名曰堂花。”其方法为:用纸和一些材料做成不透风的“密室”,在密室里开沟,沟上用竹子搭架,复以细土,把花置于竹架上。然后在沟中倒入热水,并施牛溲、硫磺等热性肥料,当水肥的热气往上熏蒸时微微扇风,使室中春意融融,经过一夜花便可开放。这种栽培技术,在当时被誉为“足以侔造化,通仙灵”的奇迹。
(综合现代快报 北京日报、光明日报、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