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两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文旅赛道“内卷” 福州如何“出圈”

2025年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全域生态旅游市,力争全年旅游人数突破1.38亿人次;对此,两会期间,代表们积极建言

许多游客在三坊七巷文化街区,体验三条簪的魅力

N海都记者 罗丹凌 陈逸之 林涓 马俊杰 文/图

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是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2025年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响“有福之州”品牌,精心塑造“文化中轴”“诗画闽江”“魅力海滨”三条轴线,建设全域生态旅游市,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力争全年旅游人数突破1.38亿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突破1300亿元。

越发“卷”的文旅赛道,福州将如何突围?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热议福州文旅经济,为福州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

现象:“三条簪”爆火,话题浏览量破亿

说起刀与发簪,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福州的“三条簪”以刀作簪,颇受年轻女孩青睐。在三坊七巷悠长的巷弄里,随处可见撑着油纸伞拍照的妙龄姑娘,她们黑发盘成髻,髻上三把刀刃般的银簪,既俊俏又独特。

“三条簪”怎么火的?2024年4月,在福州美丽乡村旅游季主会场上,模特们首次以头簪三条簪的造型亮相,艳惊四座。6月,在鼓楼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帮助下,被复原的三条簪妆束以“福州传统妆束技艺”入选鼓楼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9月,福州籍女星陈昊宇、万妮达返乡体验三条簪妆束,推出的《三条簪》宣传片播放量超1200万次,相关微博话题浏览量超1.1亿次。

部门:走出“非遗+”新路径,持续培育新业态

“三条簪”的出圈,是福州持续探索推广“文化+非遗+国潮+旅游”等文旅应用场景的体现。据福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福州创新推动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为福州文旅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接下来,福州还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出“非遗+”新路径,持续培育引导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文化旅游双向赋能,助力做大做强做优福州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福州文旅的优秀成绩单,不止这一份。据悉,福州打造了三坊七巷、烟台山、船政文化城、鼓岭等一批文旅地标。三坊七巷获评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烟台山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成为展示闽都文化活力的会客厅。福州紧紧把握“跟着演出去旅行”新风向,充分发挥演出经济效益。从2024年1月至11月,福州共举办25场大型演唱会,带动综合消费超53亿元。在2024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上,福州推动30个文旅招商合作项目签约,总金额265.85亿元,签约数量和上台签约金额均位居全省第一。

人大代表:塑造独特文旅IP形象,打造城市名片

“三条簪”文化一夜走红,福州文旅如何借此持续出圈?两会期间,福州市台江团代表、福建鑫三元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俊带来相关建议。

“去泉州旅游,看到当地的簪花文化火爆出圈,就立刻想到了福州的‘三条簪’文化。”高俊说,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下,“三条簪”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但社会知名度目前较低,“一些本地市民甚至不知道这个文化符号”。

福州“三条簪”承载着“一把为国,一把为家,一把为己”的深刻内涵,彰显了福州女性的勇敢、飒爽、坚韧精神。高俊代表认为,“三条簪”让福州传统文化具象化,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抓手,应紧紧抓住“流量”,打造城市名片。

高俊代表建议,以“三条簪”为主体,塑造独特文旅IP形象,突出其独特定位,并与泉州的簪花文化所象征的温婉柔美、生命繁盛有所区分,形成深入人心的文化认同;可以在台江南公河口、上下杭等历史文化街区设立“三条簪”文化展示场馆,形成集文化教育、精神传播和网红打卡于一体的地标等。

闽侯团代表周帆扬同样关注到了福州市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他建议,利用福州传统文化习俗及节日,打造一批具有福州特色的文旅项目。依托三坊七巷“爱心树”、马尾船政遗址等地标,立足福州“三条簪”本土文化,打造榕城特色文旅IP。同时,坚持完善文旅深度融合配套机制,持续打响“有福之州”品牌。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