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丹萍 杨江参
祖籍泉州永春的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其代表作《乡愁》等作品在华人世界、海峡两岸传播面广、影响力大。在今年两会上,农工党泉州市委会呼吁,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文化”打造成泉台文化交流闪亮名片。
“乡愁”文化,容易引起两岸共鸣
2015年11月,余光中文学馆在泉州永春县开馆,著名诗人余光中参观了文学馆并致辞。该馆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呈分散式布局。建筑立面采用白墙灰瓦,突出白纸黑墨的文学气息。展馆除了收藏余光中本人的作品和手稿外,还采用多媒体手段,让观众更直接感知他的文学生涯。
农工党泉州市委会认为,余光中“乡愁”作品具备浓烈的家国情怀,容易引起两岸群众共鸣。在作品《乡愁》中,诗人余光中把乡愁化为桥梁,海峡变通途,两岸为一体,同族为一家,抒发了浓烈的爱国情怀。他的诗歌,如描写乡愁的名诗,就有《乡愁》《乡愁四韵》等好几首,都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共同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两岸和平发展的期盼。
此外,余光中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在台湾的文化影响力,为“乡愁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余光中在台湾文坛享有崇高的声誉,其作品被广泛阅读和研究,对台湾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他的诗歌《乡愁四韵》被谱成歌曲,风靡台湾,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这种文化影响力也为“乡愁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更容易被台湾民众接受和认同,进而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呼吁:
建设“乡愁文化园”
丰富“乡愁”文化内涵
今年两会上,农工党泉州市委会对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文化”,提出了几点看法。
打造“乡愁”文化品牌,深化泉台文化交流。充分利用余光中先生的故乡泉州永春的资源优势,建设“乡愁文化园”,打造集文化体验、学术研究、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平台。以余光中先生的生平和作品为主题,设立展览馆、纪念馆、诗歌创作基地等,并定期举办“乡愁”主题的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会、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活动等,吸引两岸民众共同参与,增进文化认同。同时,可以结合泉州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开发具有“乡愁”元素的文创产品,如,以《乡愁》诗歌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具有闽南特色的工艺品等,丰富“乡愁”文化的内涵,提升其影响力和吸引力。
发挥语言优势,促进“乡愁”文化传播。闽南语是连接闽台两地的重要桥梁,在台湾地区使用广泛。可利用这一语言优势,开展闽南语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举办闽南语歌曲比赛、闽南语戏剧表演、闽南语故事讲述等,增进两岸民众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乡愁”文化的传播。同时,可以鼓励创作和推广以闽南语为载体的“乡愁”主题文艺作品,例如闽南语歌曲、闽南语诗歌、闽南语电影等,让“乡愁”文化更深入人心、更具感染力。
依托区位优势,拓展“乡愁”文化交流渠道。泉州与台湾地缘相近,交通便利,可开辟更多闽台直航航线,方便两岸民众往来;建立泉台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定期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艺术展览、学术研讨会、文化节庆等,增进两岸文化交流;鼓励两岸文化机构和个人开展合作,共同创作和推广“乡愁”主题的文化产品,拓展“乡愁”文化交流的渠道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