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制造业没有“神话” 只有“笨功夫”

作为家族企业的第二代掌舵者,90后海归吕达民“十年磨一剑”,以产业链重构助力南安经济转型

这座占地350亩的现代化工业园,是吕达民“十年磨一剑”的转型答卷 (潘紫鹏/摄)

人物名片

吕达民

泉州利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福建省优秀民营企业家

泉州市第三层次人才

南安市人大代表

南安市日用轻工协会执行会长

南安市青商会常务副会长

N海都记者 杨江参

在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南安石井区域,一座由三个箭头形铝板构筑的现代化厂区正拔地而起。这座占地350亩的工业园,是泉州利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昌”)的二期扩建项目,也是总经理吕达民“十年磨一剑”的转型答卷。

作为家族企业的第二代掌舵者,这位90后海归企业家用十年时间,将一家传统高分子材料企业,锻造成全国反射膜领域的“隐形冠军”,更以产业链整合为支点,掀动南安从“石材之乡”向“高分子材料科技产业集群”的转型浪潮。

在2025年泉州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作为30位泉州市优秀青年企业家之一,吕达民受到表彰并登台发布倡议。他说:“这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时刻提醒青年创业者要进一步强化企业遵纪守法、精益生产的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以身作则,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用十年时间打造产业链闭环

“十年前接手时,我面对的是一道选择题:是守着父辈的合成纸生意安稳度日,还是冒险开辟新赛道?”坐在石井新厂区的临时办公室内,吕达民回忆起2015年初从父亲手中接棒时的情景。彼时,利昌已是国内PP合成纸领域的佼佼者,占据60%市场份额,为一些品牌巨头供应包装材料。但传统制造业的隐忧已现——石材、水暖等南安支柱产业面临环保压力,而高度依赖石化原料的合成纸行业,利润空间正被不断压缩。

留学美国、厦大MBA的教育背景,让吕达民敏锐地捕捉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风向。他力排众议,将企业重心转向光电反射膜这一“冷门”领域。“一部手机的显示屏需要8层光学膜,其中反射膜就像‘地基’,决定屏幕亮度。”吕达民解释。这个当时国内仅三四家企业涉足的细分市场,被他视为“蓝海”。

但转型之路充满荆棘。2019年,利昌斥资数亿元引进德国BOPP(双向拉伸聚丙烯)生产线,却因工艺参数调整不当,首批产品良率不足50%。但吕达民不气馁,通过团队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最终将产品良率提升至93%,满足了高端应用需求,产品也成功打入相关品牌手机、平板、电视以及灯具显示供应链。如今,利昌的反射膜年产能达数千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40%,成为全球光电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

用产业链整合对抗行业内卷

走进石井厂区,1号车间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将聚丙烯颗粒“拉”成0.08毫米的薄膜,这些薄如蝉翼的材料,即将被切割成手机屏幕的反射基板。而在隔壁工地,二期涂覆膜车间已封顶,预计2025年投产后,利昌将实现从母粒、薄膜到涂层的全链条生产。

吕达民算了一笔账:传统模式下,薄膜需运往长三角进行涂层加工,每吨物流成本超250元,包装损耗率达3%;而全链条整合后,原料通过管道直输车间,包装成本归零,每吨综合成本下降5%。

“制造业的竞争已从‘单点突破’变为‘系统作战’。”吕达民说,这种“系统作战”思维,正推动利昌从“生产商”向“产业链组织者”蜕变。在石井基地,利昌预留了部分土地用于与行业相关的产业链招商,目标锁定下游涂层企业和上游包辅材供应商。“客户就在隔壁,我们的销售不用满天飞,他们的原料不必跨省运,这是双赢。”吕达民透露,目前已有数家客户有意向入驻。

这种“以商招商”的模式,恰是南安打造“芯谷”产业集群的关键——通过龙头企业吸附上下游,形成“半小时配套圈”。

新材料是传统产业“赋能者”

作为“世界石都”,南安石材产业年产值超千亿元,产量占全球的40%,出口量更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如何让“石头城”长出“芯动能”?吕达民的答案是:用新材料串联传统与新兴。

在利昌的产品展厅,一卷印着快递标签的合成纸,与手机反射膜并排陈列。

“经济上行时,我们主攻光电膜;下行时,转向日化包装膜。两条腿走路,才能穿越周期。”吕达民举例,2023年消费电子需求疲软,但快递标签膜销量逆势增长30%,填补了产能缺口。这种“跨领域协同”的能力,源于利昌对高分子材料技术的深耕——无论是屏幕反光膜还是矿泉水标签,本质都是聚丙烯的“变形记”。

这种跨界思维,正为南安传统产业转型提供范本。2023年,利昌与当地鞋服企业合作开发“TPU离型膜”,与家装墙纸企业开发“墙纸离型膜”,将BOPP技术应用于服装及家装行业,为各自行业实现降本增效。吕达民说,“新材料可以是传统产业‘赋能者’”。

将务实精神渗透进每个角落

在石井厂区规划图上,研发大楼与员工宿舍占据醒目位置。这支450人的团队,人均年产值高达375万元,远超制造业平均水平。“公司致力于在软硬件上打造吸纳人才的关键因素,不断推动员工福利的提升,人才是商战的制胜关键。”吕达民的人才战略充满“实业特色”——拒绝“纸上谈兵”。

这种务实精神,渗透进企业的每个角落。为降低空调能耗,车间采用双层中空玻璃和智能温控系统;为减少包装浪费,所有母粒改用可循环包装运输;甚至连厂区大门的箭头造型,都暗含“薄膜层叠”的产业意象。“制造业的升级,藏在细节里。”吕达民说。

而在社会责任的维度,利昌展现出另一面:捐赠2500万元支持教育、乡村建设,奖教助学,关爱留守老人等。吕达民认为,企业的价值,最终是要回馈脚下的土地。

从水头到石井,从合成纸到反射膜,吕达民的十年,恰是泉州民营经济“破茧”的缩影。当问及为何坚守实业,他指向窗外忙碌的工地:“你看那些厂房——每一块砖都在创造真实的价值。”

这种“务实者”的笃定,或许正是中国制造最需要的底色。

□对话

制造业没有“一夜暴富”,但有“长坡厚雪”

记者:利昌的功能性薄膜产能已是全国第一,为何还要冒险做产业园?

吕达民: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我们测算过,如果上下游企业聚集,物流及包装成本能再降5%,研发响应速度提升50%。更重要的是,产业集群能吸引更多人才——年轻人不愿去孤零零的工厂,但愿意加入有生态圈的园区。

记者:新的一年,利昌如何助力南安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吕达民:我们正在联合高校共建“光电薄膜研究院”。石井基地完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突破20亿元,带动就业超千人。制造业的转型,需要实实在在的“锚点”。

记者:对年轻实业家有什么建议?

吕达民:少看风口,多磨产品。制造业没有“一夜暴富”,但有“长坡厚雪”。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