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扬子晚报
近日有最新研究提出“非睡眠深度休息”可以让人不用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但在10分钟内就可以让大脑和身体获得休息和恢复,引发多方关注。
相关专家告诉记者,这本质是利用神经的可塑性让大脑反复进入浅睡眠期,达到全身放松的状态。不过专家提醒,“小憩”也应适度,每天控制在三次以内为宜。
说起睡午觉,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烦恼:不睡怕下午没精神;睡的时间短了觉得休息不够,可睡久了又头昏脑胀。究竟有没有方法让人短时间就能休息得很好呢?“非睡眠深度休息”的新方案无疑让很多人“心动”了。
据悉,该方案由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安德鲁·休伯曼教授团队提出,其核心在于让人不用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但在10分钟内就可以让大脑和身体获得休息和恢复。研究中,65名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参与者完成10分钟的“非睡眠深度休息”,另外一组静坐10分钟,不做任何特定的放松练习。实验结果显示,“非睡眠深度休息”组在多项测试中的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组。他们的肌肉力量和身体准备状态均得到改善,反应时间显著缩短,注意力和警觉性得到显著提升。
“‘非睡眠深度休息’实际上是依靠神经的可塑性,让大脑反复进入浅睡眠期,达到放松的目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康仙林鼓楼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明泉解释,睡眠生理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思睡期(一期)、浅睡期(二期)、非快速动眼睡眠期(三期)和快速动眼睡眠期(四期)。“大脑的白天活动也需要让大脑皮层短暂地休息一下,但是又不进入三期、四期的深睡眠。”
而所谓的“非睡眠深度休息”则是让本没有这种能力的大脑进行训练,最终实现基本觉醒状态下的“小憩”。“大脑放松不专注了,其实就是天马行空地随便想,不专注于某一件事,大脑皮层是在低幅度弥漫性地兴奋,不再是调用大量神经元集中思考一个问题,可以降低大脑的能量消耗。”同时,通过小憩还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系统,降低压力激素(如皮质醇)的水平,帮助减轻压力和焦虑,还能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非睡眠深度休息”究竟该怎么做?据悉,在准备阶段首先应当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可以躺下或坐在椅子上。随后,闭上眼睛,进行3~4次深呼吸,感受身体逐渐放松。同时,播放“非睡眠深度休息”引导音频,跟随引导逐步感受身体各部位的放松,从脚底到头部。过程中,要想象身体逐渐下沉,感受身体与椅子或床的接触,进一步放松肌肉。练习结束后,缓慢活动身体,逐渐恢复清醒状态。
专家提醒,初次尝试“非睡眠深度休息”很可能前几次效果不好,“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前几次训练不好的话,再坚持几次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