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3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我省首台智能种植床在惠安投用

投用后“一键成苗”,可串联选种、浸种、播种等全流程,育苗成活率达到99%

新设备可通过电脑监控秧苗成长

智能种植床可将育秧周期缩短至25天

海都讯(记者 吴日锦通讯员 游雯星 王胜 文/图) 近日,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全省首台智能控制立体循环种植床,在惠安县走马埭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坤德农场正式投用。该设备将在未来一个月内培育500余亩海水稻秧苗,育秧结束后还可用于叶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培育,为盐碱地高效利用再添“黑科技”。

“育秧机育苗成活率达到了99%。”此次投用的智能控制立体循环种植床,由省机械科学研究院与农场联合研发,串联选种、浸种、播种等全流程,仅需2人即可完成150亩秧苗培育。设备通过智能环境调控,精准管理温湿度,降低能耗30%以上,育秧周期缩短至25天。农场主何志阳表示,投用后“一键成苗”,只需通过电脑监控秧苗生长,彻底告别传统育秧的“人海战术”。

记者了解到,坤德农场的千余亩耕地多为填海造田形成的盐碱地,盐碱度曾高达0.3%以上,作物产量极低。2022年起,农场与惠安县农业农村局合作,引进“广红3号”“南桂占”等耐盐碱水稻品种试种。经过三年实践,成功突破盐碱地种植瓶颈,实现“两稻一菜”轮作模式。2024年,农场海水稻种植面积扩至800亩,居全省前列,平均亩产湿重达450公斤以上,其中“广红3号”最高亩产达645.67公斤。

为改良盐碱地,农场每年试种200余个水稻品种,成功选育出早稻主导品种“泉珍12号”。农艺师庄阳春介绍,耐盐碱水稻不仅增产,还能降低土壤盐碱度,为后续种植西蓝花等经济作物创造条件。目前,农场已形成“农机+农技+农户”服务模式,辐射周边万亩农田,推动惠安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70%,水稻机械化率超93%。

据介绍,目前农场计划引入无人驾驶插秧机、农用无人机等设备,进一步推广智慧农业。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