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长眠泉州69年 英灵“枕”上故乡泥

1956年,年仅21岁的安徽籍战士张菊东,长眠于南安丰州烈士陵园;69年后,张氏后人带着家乡的泥土寻至,烈士终与亲人团聚

一抔黄土,带着亲人的思念

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通讯员 王玉茹 文/图

4月12日上午,南安市丰州烈士陵园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思念与肃穆。11位来自安徽宿松、合肥及深圳三地的张氏后人,身着统一的白色T恤,神色凝重地站在一座镌刻着“张菊东同志之墓”的墓碑前。这一刻,69年的漫长等待,化作了跨越时空的深情相拥,一段尘封的历史,也在泪水与缅怀中缓缓展开。

69载的守望:“菊东还没回家”

时光回溯到1956年8月6日,作为第三野战军炮三师军士教导营战炮连的一名战士,年仅21岁的张菊东在福建泉州因患脓症医治无效,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亲人说,当兵时,由于当时通信极度不便,家人只知道他“去了远方”。更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

此后,张菊东的父母日日朝南遥望,年年在自家的小院里焚香祈祷。每逢清明,老两口都会在祭祀的供桌上多摆上一副碗筷,念叨着儿子的名字。临终前,两位老人紧紧拉着子孙的手,喃喃叮嘱:“菊东还没回家。”这份牵挂,如同沉甸甸的种子,深深埋进了张氏家族每一个人的心中。

“爷爷去世前总望着南方叹气,说二爷爷的坟头该长满青草了。”张菊东的侄孙女张盼哽咽着回忆道。在家族的记忆里,每年的清明、中元节,祭祀仪式总会多出一份特殊的牵挂。那泛黄的《入伍通知书》《病故革命军人通知书》,虽历经岁月侵蚀,纸张脆弱得仿佛一碰就碎,却承载着全家人对二伯的思念。

20万次点击牵线 志愿者助力视频寻亲

张菊东的《病故革命军人通知书》上,只有一行简单的钢笔字:“因患脓症医治无效病故。”没有详细的战功记载,甚至没有具体的战役名称。但宿松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中的一笔一划,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年代的牺牲与奉献。

寻亲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波折,却也因爱与善意迎来了转机。2024年10月26日,“我为烈士来寻亲”泉州志愿者王玉茹怀着对英烈的敬意,正在帮张菊东寻亲。她将寻亲视频发布在网络后,短短24小时内,视频点击量突破20万次,2000余条评论如雪片般飞来。其中,两条留言尤为引人注目。有网友留言称:“这是我妻子爷爷的亲哥哥!”这条留言如同钥匙,打开了张菊东与宿松张氏家族关联的大门。还有网友补充的“他可能是在打金门时负伤的”细节,与烈士“福建参军”的经历高度契合,进一步为寻亲指明了方向。

次日,王玉茹和其他志愿者,辗转联系上宿松县张氏信斋公宗族理事会会长张孝文,并对接了安徽宿松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张孝文得知消息后,立即组织族人连夜查阅族谱。在泛黄的《张氏宗谱(伴股兰祖世派)》第3982页,“必芳二子名菊东”的记载赫然在目。至此,张菊东的宗亲身份终于得以确认,并顺利联系到其四弟张应东的儿子张文胜。

“让二伯枕着故乡的泥土入眠”

4月11日,57岁的张文胜和两个妹妹带着后辈共11人,从不同的城市出发,奔赴泉州。他们带的祭品里装下了满满的乡愁:一抔取自张菊东父母坟前的黄土,一枝带着故土气息的柏叶,寓意着“让二伯枕着故乡的泥土入眠”;皖烟、鱼面、发粑等宿松特产,承载着家乡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三代人的心愿都凝聚在这一趟寻亲之旅中。张文胜含泪说道:“爷爷走前最后一句话,是念叨二伯的入伍通知书没交到他手里。”

在陵园内,张氏后人不仅为张菊东献上祭品,还怀着崇敬之情,在其他烈士墓碑前点燃香纸。“这里长眠的都是英雄。”张文胜轻抚着冰冷的碑石,泪水无声地滑落。那一刻,仿佛时空交错,英烈们的精神在此刻共鸣。

张文胜将一封迟到了69年的家书贴在墓碑上,声音颤抖。风掠过松林,仿佛传来跨越时空的回应。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