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讯(记者 马俊杰 通讯员 陈柏材) 4月19日,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气象局出动3支作业队伍,在顺昌县元坑镇和大干镇来布村作业点,开展人工防雹作业,以应对强对流天气对顺昌县烟草、蔬菜等农业生产的影响。
据了解,今年以来,南平市顺昌县出现4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顺昌县气象局共在境内开展人工防雹作业18次,发射火箭弹188枚,助力当地农业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
□科普一下
人工防雹的奥妙
冰雹灾害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虽然不像干旱、暴雨等影响范围大,但具有形成和发展快、雹粒动能大等特点,会给农业、建筑、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作为防御冰雹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工防雹作业能有效避免和减轻冰雹灾害,对防灾减灾有着积极的作用。
许多事物的产生都要经过“胚胎”孕育的过程,冰雹也不例外。
云中有自然的冰晶存在,当对流发展旺盛时,冰晶随着上升气流向上发展,通过凝华和碰冻增长,冰晶不断长大,从而形成冰雹的最原始状态“雹胚”。当雹胚发展到一定大小后就会向下掉落,下落过程中通过碰并过程又会进一步增大,掉落到地面上就是我们常见的冰雹。
理解了冰雹的形成,就不难理解人工防雹的原理,人工防雹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抑制雹胚的生长,使雹胚降落不到地面上,也就形成不了冰雹灾害。
比如说,可以采取动力学方法在云内引发下沉气流,抑制强对流发展,从而抑制雹胚生长;可以向正在发展的雹云中大量播撒人工冰核,通过冰晶核化作用和凝华、碰冻增长,迅速形成很多人工雹胚,并与自然雹胚“争食”云中的过冷水,从而抑制雹胚的生长和发展。
目前人工防雹作业主要采取的是后一种方法,即通过地面的火箭或高炮来发射含有碘化银的火箭弹、炮弹,把它们发射到云中合适的位置,产生过量的人工冰核,通过“争食”云中的过冷水达到防雹的目的。
从雹胚的产生、发展到降落到地面形成冰雹灾害,往往只需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果作业晚了,冰雹就会落地形成灾害,因此防雹作业一定要“及时”;作业时,火箭弹或炮弹一定要打到对流云中上升气流的通道上,这样播撒的碘化银才能随上升气流向上运动,通过冰晶核化作用和凝华、碰冻增长形成人工雹胚,因此防雹作业一定要“到位”。此外,还要“足量”,防雹作业一定要“过量播撒”,这样才能产生大量的人工雹胚与自然雹胚“争食”云中的过冷水,从而抑制雹胚的生长和发展。
(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