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阳台变农场 他们收获快乐

200余位零基础老人化身“都市新农人”,在方寸之地种出四季鲜蔬

老年学员们正在研究“一米菜园”实践基地的蔬菜

N海都见习记者 郭思琪

通讯员 林绿丰 文/图

丝瓜藤蔓蜿蜒攀上防护网,枸杞叶翠绿欲滴,豌豆苗在晨光中舒展……在福州市老年大学的“一米菜园”课堂上,68岁的张依姆滑动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她5平方米阳台的“微型农场”。而曾教孩子摘萝卜的退休教师林依姆,如今带着学生在院子里播种……

如今这一创新课程,让200余位零基础老人化身“都市新农人”,逐步掌握光照调控等科学种植技巧,最终在方寸之地种出四季鲜蔬。

“种菜像带孙子,得懂它们的脾气”

“以前觉得阳台只能晾衣服,现在它是我的小农场。”张依姆轻抚丝瓜藤说道。作为首批学员,她曾因“种菜小白”的身份焦虑,却在“一米菜园”课程中有所领悟:有限空间反而激发创造力。7个1米长的种植箱错落排布,老师根据朝向定制方案——南向种喜光的辣椒,北窗栽耐阴的茼蒿。她逐渐学会观察植物“语言”:叶片耷拉是缺水,徒长是缺光。“种菜像带孙子,得懂它们的脾气。”她笑称。

科学种植颠覆了老人们“靠天吃饭”的认知。62岁的陈依姆与12位老姐妹组成“移动种植联盟”,研发的《阳台种菜月历》用色块标注作物习性,甚至记录“老李家的豌豆产量破纪录”这类趣事。“过去聊保健品,现在比谁家的苗更壮!”她坦言,种植让退休生活有了“可期待的明天”。

这种转变背后,是城市化进程中老年人对自然联结的深层渴望。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吴莹莹认为,阳台种植不仅是技术实践,更是一种空间重构。它让老人从被服务者变为创造者。数据显示,参与课程的学员中,85%表示“每天花2小时照料菜园后,焦虑感显著降低”。正如张依姆在朋友圈写下的:“新叶每天都会继续生长。”

“种子会老去,但播种的快乐能传给下一代”

“摸到油菜叶子,就像回到三十年前的幼儿园。”61岁的退休幼师林依姆,曾带着孩童在校园菜地播种。如今,她在封闭阳台开辟新战场,曾经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学移栽。一次失败让她印象深刻:户外自由生长的油菜,在阳台因缺光“面黄肌瘦”。课程老师及时调整方案,用补光灯和营养液救活菜苗。

年轻学生来访时,林依姆演示如何用手机APP监测土壤湿度;孩子们拍摄收割视频发到班级群,宛如当年举着萝卜炫耀。“种子会老去,但播种的快乐能传给下一代。”她一边擦拭沾泥的眼镜,一边说。

种植甚至成为一些家庭的情感纽带。去年,林依姆特意买下了一处有50平方米院子的房子,一半种花,一半种菜,不仅四季三餐自给自足,品质好的瓜果还能送给亲朋好友。每周,家族里的小朋友们都会主动来参与“菜园子劳动日”。“孩子问我为什么茄子需要支架,我趁机给他讲植物生长的智慧。”她说。吴莹莹表示,老人通过传授经验获得价值感,孩子则在自然教育中建立责任感。而林依姆的菜园子,已成为社区“自然教育角”,吸引年轻父母带孩子体验“从泥土到餐桌”的完整过程。

“我们教的不是农业,是生活疗愈学”

福州市老年大学有关负责人坦言:“我们教的不是农业,是生活疗愈学。”在学期初,学校曾经做过的老年学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了60岁以上的老年学员中有43%存在“社会脱节”焦虑。而“一米菜园”通过三重机制破解困境:以劳动创造对抗衰老焦虑,以自然联结重建社区网络,以可持续理念重塑生活意义。在这里,产量并非目标。20余种作物轮作,让学员体验播种时的期待、抽芽时的惊喜。校内专设的“共享菜园”成为社交磁场,老人们比较菜苗长势,交换种植心得,朋友圈的绿植照片配文:“阳台比麻将桌更有生命力!”

学校未来更计划引入“阳台菜园认证体系”,鼓励学员成为社区种植顾问,让这份绿意从私人空间蔓延至公共领域,真正实现“老有所为”的社会价值。

正如学员林依姆将收成分给邻居,她说:“送出去的是菜,收回的是人情。”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