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见习记者
何丹莹 文/图
在数码摄影即时成像的当下,一项源自上世纪80年代的复古摄影技术——撕拉片,正凭借“慢艺术”翻红。继虞书欣、鞠婧祎等明星在社交平台晒出“撕拉片”后,这项需手动抽拉相纸、等待显影的老手艺,也迅速成为不少福州年轻人的打卡新宠。记者走访发现,尽管单张拍摄价在三四百元不等且有一定的废片率,但仍有不少市民甘愿排队预约,为这份“不可复制的仪式感”买单。
市民
一撕一拉的“盲盒”魅力
2分钟显影藏着期待感
在福州烟台山的一家复古照相馆内,市民小熊和朋友正在幕布前摆好姿势,随着“咔嚓”一声,小熊小心翼翼扯出相纸,屏息等待2分钟显影。“我们是抱着拍一张少一张的心态赶来打卡体验的。”受到“明星种草”影响的小熊表示,拍摄这一张“撕拉片”的价格为380元,一开始觉得贵,但想到相纸越炒越贵,不如趁早打卡。她笑着说,等待显影时既紧张又期待,“这种不确定性,反而让拍照成了难忘的仪式”。
“不像手机拍照秒出片,撕拉片得手动操作,从抽纸到揭开的过程,像开盲盒一样让人上瘾,尤其是‘撕开’的那一瞬间,不确定成像结果的期待感和仪式感,让拍照不再只是记录,而变成了一个‘过程艺术’。”福州市民陈女士则在社交平台上预约了周末的“撕拉片”拍摄服务,她认为“撕拉片”的感光层能捕捉到皮肤纹理和眼神光,逆光下的发丝都能呈现层次感,“这种‘电影感’是数码自拍给不了的。”
记者走访后了解到,目前福州拍摄一张“彩色撕拉片”的价格在380元~418元不等,如果是“黑白撕拉片”,价格则一张在200元左右,而社交平台上有市民晒出,今年1月份拍摄时一张价格仅120元。计费方式有“按成功出图张数计费”和“按拍摄张数计费”两种。
走访
相机老相纸撑起高定价
稀缺性戳中年轻人的心
为何一张仅有巴掌大小的照片如此昂贵,还经历了多轮涨价?在福州大利嘉城的一家宝丽来拍立得体验中心,摄影师洋葱给记者算了笔成本账。
据洋葱介绍,宝丽来最早发明了“撕拉片”工艺,但在2008年宣布停产相关相纸。之后富士一度延续了这项技术,但也在2016年正式停止生产。如今市场上的“撕拉片”相纸,基本来自以前影棚或机构的大量库存,资源相对集中,且厂家没有复产计划。“市面上的相纸价格,尤其是彩色撕拉片(如FP-100C)已经普遍超过2000元一盒,而2013—2014年的价格为60~70元/盒。在停产初期,每盒价格也仅为几百元。”洋葱告诉记者,目前热门的宝丽来BigShot相机因操作简单,成了网红摄影师的首选,“但这机型光圈固定,全靠摄影师经验补光,废片率其实挺高的”。
尽管价格高昂,但福州多家“撕拉片”照相馆仍预约火爆。洋葱告诉记者,目前店内每天都有一二十位顾客预约。“70%的客人是为了发朋友圈。”有摄影师表示,“撕拉片”的走红是“复古经济”的缩影,也是Z世代对“独一无二”的追求,让“撕拉片”的划痕、色彩偏移都成了卖点,“数码照片可以无限修图,但撕拉片的每一张都是‘孤品’,这种稀缺性戳中了年轻人的收藏心理,就像黑胶唱片、胶卷相机一样,撕拉片代表的是一种有温度的记录方式”。
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网友晒出自己失败的“撕拉片”经历。对此,洋葱提醒,“撕拉片”物理成像机制决定了一定失败率,但“高成本≠高风险”,选对摄影师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