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健身房里的大爷大妈比起来,我更像老年人。”这是近年来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句话。点开社交媒体,大爷大妈在健身房中轻松“举铁”的视频随处可见,网友们纷纷感叹。然而,并非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如此顺利地走进健身房。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多地存在健身房因年龄问题将老年人拒之门外的现象。
不仅如此,在中国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发现,除了被挡在健身房门外,租房申请也屡屡碰壁,连报团旅游都要签署“生死状”。这些刺眼的“年龄门槛”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困境?有无破解之道?就此,近日记者进行调查了解。
焦点一
“退休运动员还想再锻炼几年,咋就这么难?”
河南郑州的张国勤(化名)是一名健身爱好者,今年69岁的他看上去精神矍铄,走起路来健步如飞。他告诉记者,他年轻时是一名运动员,身体素质一直很好,退休之后也没有放弃锻炼。
然而,当他想去健身房办卡时,却遭到工作人员拒绝。工作人员表示,健身房拒绝接收65岁以上的老人,不会为他开先例。“我就想再锻炼几年,咋就这么难?”张国勤感叹道。
健身房设置“年龄门槛”的情况并非少数。记者走访多地场馆,发现不少健身机构,尤其是游泳场馆都对老年人设置了年龄“门槛”。其中,一家私立健身房店员表示,“主要是因为担心老人健身时身体状况不稳定”,“我们要对老人的安全负责,例如跑步机,若是老人调速过快,很容易发生危险”。也有一些体育场馆表示不设“年龄门槛”,但要签署《风险责任书》。
记者注意到,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运动健身需求,2023年5月,体育总局等5部门共同印发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要求推动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公开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为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优惠便利服务。
焦点二
“3天被拒20次”,多地对60岁以上者租房“闭门谢客”
今年3月末,一则“为65岁母亲和年迈外婆租房3天被拒20次”的新闻上了热搜,引发社会关注。曾有媒体走访北京的中介公司时,发现不少租房中介公司都对租客的年龄作出限制。有中介公司明确表示不为60岁以上老年租客提供拼租服务,也有中介公司表示65岁以上租客不得作为独立承租人。
线上租房平台则更直接,直接设置“18~60岁”年龄门槛,65岁以上老年人若无子女担保,基本无法完成租赁流程。如在某拼租房源中,系统自动提示“签约人年龄需在18~60岁之间”,超龄用户被迫“隐身”或添加年轻共同承租人。
一些品牌公寓在“入住要求”中明文写着“限18~40岁”,也有中介以“作息不同、难以社交”等理由直接劝退老年人。即使找到了房源,也需签署“安全责任书”,承诺出现任何健康问题概不追责。
据海报新闻消息,有些老年人即便侥幸能租到房,也被要求“提供体检报告”,而且有些房东见到是老年人入住,租金也上涨了20%。在一些中介眼里,独居老人几乎成了“最不受欢迎的租客”。不少房东宁愿空置房源,也不愿将房子租给老人。
对于老年人租房难的问题,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在2024年10月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明确提出,要在公租房保障中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予以优先配租。这一政策显示出国家正在通过多种渠道解决老年人的住房问题。
焦点三
七旬老人被多家旅行社拒绝
老人想报名旅游得加钱
“太难了,出钱都不行!”正值旅游旺季,有些老年游客却时常遭遇旅行社的各类限制。
今年4月,有记者以游客身份联系多家旅行社,咨询为年龄70岁以上的老人报团时,得到的回复大多是无法接待。可以接待的部分旅行社则对老年游客提出额外要求,例如需签署免责协议和补充协议、有直系家属陪同、购买额外保险等。
“没有年轻人陪同,哪个同行敢接高龄游客?”“正规的旅行社对高龄游客都要求签署免责协议。”当记者询问这一要求有何依据时,某旅行社工作人员回复称系“旅游局”规定,“超过70岁必须签署免责协议,超过75岁必须有直系亲属陪同”。
而根据原国家旅游局2016年发布的《旅行社老年旅游服务规范》,75岁以上(含75周岁)的老年旅游者应请成年直系家属对采集的老年旅游者详细信息签字,且宜由成年家属陪同,并无老年人出游年龄限制。
据业内人士透露,旅行社不愿接受高龄游客存在双重现实考量:一是安全问题,“出了意外旅行社承担不起,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二是价格问题,高龄群体人均附加消费额低于中青年客群,而旅行社却需额外配置医疗资源及保险。
浙江某旅行社负责人周先生表示,这种风险与收益的倒挂,迫使部分旅行社采取“超龄加价”的策略。此外,周先生还提到,旅行社在为游客投保时,保险公司往往不愿为80岁以上的游客提供保险,这一情况使得旅行社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去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中提到,要以健康状况取代年龄约束,完善相关规定便利老年人出游,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并加强监管。与此同时,一些旅游机构也已作出跨前一步的探索。为了进一步对接好银发族需求,也有旅游机构结合客群特点,从门店服务、产品设计、资源优化到行程安排、售后回访等环节进一步规范服务标准。
问题
全社会适老化
哪些“高墙”需要打破?
事实上,以年龄作为限制性条款的现象在多个领域都长期存在。专家表示,其实,想要平衡好老人需求和商家风险,需从制度、市场、社会观念三方面协同发力。
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禁止年龄歧视,但缺乏实施细则。对此,各地可借鉴一些好的具体做法。以住房为例,我国部分城市将“禁止租房年龄歧视”写入地方性法规,并建立“黑名单”公示制度。同时,在公租房配租方面,扩大适老化租赁房源供给。同时,要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合同设计化解双方顾虑;鼓励保险公司开发“老年人租房意外险”,分散风险等。
面对全社会都将面对的“适老化”课题,除了有专门的制度设计、服务保障外,更重要的是,深度老龄化的中国,需要从消解偏见入手,重塑社会认知。
数据显示,我国60~69岁老年人中,半数以上仍具社会参与意愿与能力,他们身上蕴藏的知识资本与社会资本,是破解“人口红利消退论”的一把密钥,面对3亿老年人口带来的结构性变革,我们的政策设计也必须突破单向度的“养老”思维。
过去的经验和实践,往往将老龄化塑造成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若将视野拉长至人类文明史的维度,或许会发现——真正需要颠覆的,不是人口结构本身,而是我们认知老龄化的思维方式,正如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所言:“高龄化社会不是问题,而是人类战胜饥饿、疾病与战争后必然抵达的港湾。”
只有持续为老年人的消费休闲行为“松绑”,才能更好地激发出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
观点
让老年人
更好融入社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道理人人都懂,但在现实风险面前,商家的顾虑也应有“解法”,要通过法律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打破“隐形高墙”,保障老年人租房、旅行等消费的权利。
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031万人,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尊老敬老”这一传统美德也应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从“养老”向“享老”转变,更多看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尽力满足他们在物质生活改善后的精神文化需求、参与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渴望。
比起从制度和市场上寻找答案,更重要的或许是重塑一种全新的“老年观”。要认识到,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老去是我们每一个人必会抵达的人生阶段,理应消除年龄偏见,创造条件让老年人更好融入社会,积极推动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综合大河报、新京报、海报新闻、工人日报、上观新闻、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