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社区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嗒嗒”声中三十余年 杂物间里的“守”艺人

裁缝的活,张碧清一干就是30多年

张碧清正在为顾客定制睡衣

六月初,吉龙社区邀请罗老师开设“性格色彩”课程

N海都见习记者 吴诗榕 文/图

在福州鼓楼区大凰山社区凤凰北新村三区9号楼,一间20平方米的杂物间里,两张斑驳的缝纫机,一张磨出木色的长桌,一整面的布料墙,“嗒、嗒、嗒”的缝纫机声每天准时、有节奏地响起,59岁的张碧清正专注地踩着缝纫机,抚平布料的手已生出皱纹,但穿针引线的动作依然利落。

张碧清的顾客大多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主顾,他们仍执着于手工缝制的舒适度,或希望修补一件承载“特殊记忆”的衣物。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张碧清用一针一线编织着属于她的时光印记。

“第一单,我赚了一块五”

张碧清是闽侯人,18岁那年初到福州,在服装厂里第一次摸到了缝纫机,她的第一项工作是车松紧带边。“刚开始时,松紧带就像条活鱼,在压脚下扭来扭去,很难控制。”

张碧清是车间里最早亮灯、最晚熄灯的工人。手指被针扎出血泡,就用胶布缠上,布料车坏了,就拆线重来。几个月后车间主任亲自给她换上一台崭新的电动缝纫机:“这丫头手稳,老式缝纫机可以‘退休’了。”

“我记得特别清楚,第一个月发工资时,拿到了厚厚一沓90块钱,我的手都在发抖。”在那个年代,哥哥的月薪才20来块。后来,哥哥送她去亲戚家的裁缝铺学艺。

学成手艺的张碧清,在文化宫附近开了自己的裁缝铺。后来因为城市改造拆迁,她将小店搬到了凤凰北新村的家中,把楼下的杂物间改造成了自己的工作室。

“开业第一天,第一位客人是来换拉链的。”张碧清说,那时候刚搬来,街坊们还不熟悉她的手艺,不敢轻易尝试来定制新衣服,第一单生意,她只赚了一块五,但客人临走时说“手艺不错”!这一句肯定的话成了她最珍贵的“开业礼物”。

这位换拉链的客人没过多久就带着布料来了,请她做一件新衣裳。就这样,她收获了人生第一位定制客户,也在这个社区慢慢建立了口碑。

如今,走进张碧清的工作室,墙上错落有致地挂着各色布料,角落里整齐堆叠着等待修改的衣物,一台老式缝纫机静静地摆在中央,“早上8点到11点半,下午3点到6点”,三十年如一日。

“拖”了一个月,就为一个满意的盘扣

让张碧清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专门找上门来定制盘扣真丝唐装的客人。客人提出的要求让张碧清犯了难——衣服不仅要合身,还要配上传统手工盘扣。“我当时没做过,生怕做不好耽误事。”可客人却坚持:“马上准备出国,希望带着定制的传统服饰,这样在异国他乡也有一种家的感觉。”

张碧清开始了她的“盘扣特训”。可盘扣工艺复杂,张碧清就对着书上的盘扣样式,一步步学、一步步试,白天照常接活,晚上就坐在床上,用布料一遍遍练习。

“盘扣最难的是定型。”前几次尝试,盘扣不是歪歪扭扭,就是松散变形。原本一周就能完成的唐装,张碧清“拖”了近一个月。终于,张碧清做出了令自己满意的盘扣。“客人拿到衣服的那天,特别开心,后来她出国后还会联系我,我们不仅是主顾也成了朋友。”

“多一步”的工艺,让她顾客越来越多

如今,张碧清的裁缝铺里,客人越来越少。年轻人更爱网购成衣,“来这里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选几块喜欢的布料,做一些贴身的家居服,在家穿舒服,又能穿出门散步。”

三十多年的飞针走线,让张碧清沉淀出一套深得顾客信任的“预缩水”工艺:“每块布料都要先浸水整夜,甩干、晾透后才开始裁剪。”

张碧清抚平手里正在加工的裤腿,她说,在夏季潮湿气候下,棉麻面料易缩水,但在这样的加工后,定制出来的衣服是经得起考验的。正是这“多一步”的工艺,让她的顾客群从一个两个扩展到街坊四邻,甚至有人不辞路远专程前来。

“偶尔还有人拿着旧衣服来找我改,或者做件传统样式的衣裳。”她抚摸着缝纫机上的划痕,笑着说,“这个行业也许慢慢地就消失了,但只要还有人记得我,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小屋,缝纫机不急不慢的“嗒嗒”声依旧规律地响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张碧清用一针一线,缝补着那些被时光遗忘的温情。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