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见习记者
李嘉琪
“调整呼吸,踮起脚尖……”6月27日上午,福州晋安区新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银发族们正跟随心理讲师进行力量训练,体验舒畅情绪的“运动处方”……当前,由福州市委文明办主办的“榕文明 益成长”——新时代文明实践心理健康辅导系列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什么要将心理服务融入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如何开展的?效果怎么样?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为什么开展?
心理服务有需求,文明实践搭桥梁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躺平”“精神内耗”“情绪价值”等热词也折射出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全面推广应用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进一步扩大心理服务资源供给。
在此背景下,福州市委文明办主动作为,以文明实践为抓手,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与心理健康辅导相关的讲座与公益课,助力心理服务向社会延伸。“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从青少年到银发族,从职场人士到特殊群体,人们对心理服务的需求远比想象中更具体多样。”福州市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群众的需求催生了“榕文明 益成长”——新时代文明实践心理健康辅导系列活动。
记者了解到,今年福州市委文明办将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助力推动市民群众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涵养社会文明新风,进一步营造“温暖榕城”的浓厚氛围。
怎么开展?
为不同人群“量身定制”,既“接地气”又“够专业”
刚刚过去的中高考是市民关注的一大热点。一场场针对考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此前就在福州高级中学、铜盘中学等学校开展,指导考生学习压力调节方法,为人生重要一搏积蓄从容力量。同时,心理服务也延伸到了家庭教育。晋安区直属机关幼儿园的活动室里,120多位家长围绕“幼小衔接”问题热烈讨论,专家一一支招,既“接地气”又“够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让不少家长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开育儿焦虑的钥匙。
此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同样需要守护。不少老人情绪低落、睡眠变差、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常被误认为正常衰老,但可能是抑郁、焦虑或认知障碍的信号。福建省心理健康研究会副会长王深在《社区教育——“老年人心理调适与保健方法指导”》讲座中鼓励长者“身心共管”,通过适度运动与重建社会连接等方式,重燃生活热情。68岁的杨宝田老人深受触动:“原来以为吃好喝好就行,现在明白了,心里亮堂了,日子才有奔头!”他计划今后多和亲友散步运动,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编织更丰富的晚年图景。
这些生动场景,正是福州“榕文明 益成长”新时代文明实践心理健康辅导系列活动的缩影。该系列活动围绕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未成年教育、老年人心理调适、特殊群体心理辅导、待就业人群心理健康指导等六大方面,邀请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等组建心理健康辅导团走进校园、社区、文明实践站,计划以“量身定制”的模式开展20场心理健康咨询讲座、辅导服务。截至目前,已有12场活动落地实施。
如何持续?
凝聚多方力量,共建心理健康+文明实践生态
如何让心理服务的“及时雨”变成滋养社会心态的“长流水”,让文明新风的树苗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活动参与者们,对此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考。
“心理服务要真正落地生根,必须契合社区群众需求。”福建省心理健康研究会副会长王深强调其关键在于“持续性”。她认为,可选择有代表性的社区建立长期示范点,由专业团队入驻,推动居民心理健康需求转化为常态化、可落地的系列活动。
持续性不仅在于服务供给,也在于主体学习。心理咨询师苏庆庆希望市民从服务的接受者转变为自身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除讲座学习外,还可通过亲子沙龙、沙盘游戏、户外拓展等方式,不断补足心理健康知识与调适能力短板。
晋安区直属机关幼儿园园长王丹则着眼于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与平台搭建。她期待,文明实践中心等园外力量能提供专家资源、搭建社区联动平台、开放公益心理服务渠道,织密多方协同的“心理健康防护网”。
对此,福州市委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指导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凝聚多方力量,探索心理健康宣传与辅导服务路径,共建心理健康+文明实践生态,提升市民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建设更有温度、更具韧性的“有福之州 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