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闽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暑湿天易困乏 健脾祛湿是关键

小暑将至,如何科学调摄安然度夏,本报邀请专家支招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7月7日将迎来小暑。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高温炎热,降水也较多,因此,民间素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

在这“暑湿交蒸”时节,如何通过科学调摄安然度夏呢?两位专家从饮食、起居、中医调理等方面给出实用建议,助您顺应节气养好身体。

忌贪凉:天气越热,越要喝温水

福建省老年医院中医科李培友主任医师说,小暑时节,天气闷热,脾胃功能减弱,容易出现吐泻、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因此,他建议大家,在饮食上不能贪凉,越热越要喝温水,饭后吃冷饮尤其伤脾胃。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肖章武也说,暑天可适当多吃一些具有清热解暑作用的食物,如绿豆、苦瓜、冬瓜、西瓜等,以缓解暑热带来的不适。同时,他还特别提醒,小暑时节饮食要注意卫生,远离不洁、变质食物。

避暑:开空调多沐浴,户外活动多喝水

肖章武主任提醒,小暑后,高温天气将逐渐增多,大家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外出注意防晒,并避开太阳直射,避免高温活动。户外工作者要避免长时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如出现口渴、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要及时停止工作,转移到遮阴、通风的环境,并补充水分,可以喝一些口服补液盐,必要时及时就医。

“闷热的室内也可能中暑。”肖章武主任提醒老年人居家可以适当开空调,也可以增加沐浴的次数,或游泳等,缓解暑热。

需要注意的是,长时间吹空调、吹风扇,风寒会乘虚而入,可引起感冒发烧、关节疼痛等。因此,室内外温差也不宜过大,一般室内控制在25℃~27℃为宜。避免直吹空调或风扇,以防寒邪入侵。同时,睡觉时要注意腹部保暖,可盖一条薄毯子。

避湿:洗头淋浴后尽快擦干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意思是小暑开始进入一年当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湿气重的人通常有食欲下降、胸闷、腹胀、恶心等症状;有些人还会有大便溏稀、小便不利、皮肤湿疹等症状。

对此,李培友建议,脾胃本身就比较虚弱的人群,应尽量避免吃伤脾胃的食物,比如冷饮、冷食等。此外,还要注意不穿潮湿未干的衣服,洗完头发、洗完澡,尽快擦干、吹干身体,被褥、床品也要经常晾晒,避免受潮。

饮食:苦瓜莲藕乌梅饮解暑

小暑吃什么更健康?李培友首推苦瓜。他说,苦瓜具有清热解暑、清心除烦、益气解乏、益肾利尿的作用,此时食用有益身体。此外,莲藕也具有健脾养胃、清热安神的作用,也可以多吃。

夏天出汗较多,伤津液,易口干、口渴,李培友主任建议可以饮用乌梅饮,既生津止渴、开胃,还能促进食欲。同时,家里也可煮些荷叶茶来消暑,用鲜荷叶、鲜竹叶、鲜扁豆花、鲜藿香各6克,水煎后代茶饮。荷叶清心解暑,竹叶清热除烦,藿香芳香化浊,都有解暑的功效。

肖章武主任也推荐了一款代茶饮:选用金银花、菊花、薄荷、荷叶等泡水代茶饮,既能清热解暑,又能健脾祛湿。

疲乏、身子重?试试穴位养生

在闷热、潮湿的暑天,很多人会觉得容易疲乏、身重、无胃口。有什么办法改善吗?肖章武主任推荐“穴位养生”。

首先,可使用三伏贴进行贴敷治疗,艾灸有助于温阳散寒、祛湿健脾,有助于“冬病夏治”,增强免疫力。常用穴位有关元穴、中脘穴、神阙穴、命门穴。

其次,经常按摩涌泉穴也可滋阴降火,缓解阴虚火旺的症状;按摩极泉穴可宽胸宁神;按摩阴陵泉穴可健脾利湿。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