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刘薇
晋江安海50岁的颜女士从未想过,一场看似普通的感冒,竟险些夺走她的生命。短短一周内,感冒急转直下引发暴发性心肌炎,心源性休克、乳酸性中毒、急性肾衰竭接踵而至。万幸的是,经过18天的全力抢救,她最终转危为安。
医生特别提醒,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胸闷、心悸、气促等不适,需立即就医排查心肌损伤,切勿拖延。
发热7天心脏“罢工”,18天生死营救终脱险
上周末,颜女士的心肺功能已明显恢复,能独立行走,顺利康复出院。回想起一个月前的凶险经历,她仍心有余悸。
6月上旬,颜女士出现打喷嚏、鼻塞等症状,以为是小感冒,便自行服用感冒药,未加重视。不久后,她开始发热,体温最高达39.2℃,且反复不退。发烧5天后,她出现胸闷、心悸症状。两天后,女儿发现母亲状态异常,于6月15日紧急将其送往安海医院。
入院检查显示,颜女士的心肌酶、肌钙蛋白急剧升高。进一步做心脏超声、冠脉造影检查,排除了常见的心肌梗死,结合明显的心肌损伤和感冒诱因,医生初步判断为暴发性心肌炎。
此时,颜女士的病情急速恶化:心源性休克、房室传导阻滞(随时可能心跳骤停)、乳酸性中毒、急性肾衰竭接连出现,生命岌岌可危!面对进行性加重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安海医院迅速启动转诊机制,于6月16日将其转入泉州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
“患者送来时已处于极危状态,确诊为暴发性心肌炎,立即被送入ICU抢救!”泉州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曾海文介绍,重症医学科带领ECMO团队与心内科团队紧密协作,争分夺秒启动体外膜肺(VA-ECMO)、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血液净化(CRRT)、呼吸机等生命支持系统,为濒危的心脏争取救治时间。
经过5天救治,颜女士的心电节律、心脏收缩力逐渐改善,血压和呼吸好转,逐渐撤离各种生命支持设备。然而,新的危机接踵而至:她的下肢静脉出现多发血栓,下腔静脉形成巨大血栓,随时可能脱落引发肺动脉栓塞,导致心跳骤停。医疗团队再次迅速应对……
最终,经过18天的精心治疗,颜女士全身的多发血栓成功溶解,再次转危为安。
起病急、进展快,早期常现感冒样症状
据了解,暴发性心肌炎是一种急性弥漫性炎症性心肌疾病,起病急骤、进展迅猛,死亡风险极高。多数病例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非感染因素(包括过敏、自身免疫疾病和药物毒性等)导致的暴发性心肌炎呈逐年增加趋势。
“暴发性心肌炎全年均可发病,需特别注意的是,发病初期患者常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乏力、咳嗽、咽痛、肌肉酸痛等,容易被当作普通感冒或流感。”曾海文医生介绍,随着病情快速进展,患者会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部分还会有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既往研究显示,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在大型医院的住院病死率高达45%~55.6%。
“颜女士是我们近期救治的极危重患者,能救回来真是万幸!”曾医生感慨道。今年3月,他们曾接诊一位大学生,同样因感冒引发暴发性心肌炎,病情更为危重,尽管团队全力救治,用上了所有支持设备,甚至进行了心脏移植,最终未能挽回生命,从发病到离世不到20天。
曾医生提醒,感冒后注意休息,切勿进行剧烈运动或劳动,以免加重心肌损害。若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胸闷、心悸、气促等症状,尤其是年轻人,需高度警惕暴发性心肌炎,及时就医,切勿延误病情。暴发性心肌炎虽凶险,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显著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