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艺术就该在乡村烟火里扎根”

梅花剪纸和风灯美术技艺传承人刘美寿,用红纸竹篾点亮渔村的文化记忆

刘美寿在创作中

风灯

N海都记者 唐明亮

见习记者 蔡怡晴

通讯员 陈佳雯

在福州长乐梅花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海风裹挟着渔歌的余韵,轻抚过斑驳的墙垣,一位老者常穿梭古街老巷中寻找创作灵感,然后将这些灵感化为红纸上灵动的图案,扎起一盏盏精致的风灯。他就是刘美寿,梅花剪纸和风灯美术技艺的传承人。近日,记者走近刘美寿,听他讲述红纸竹篾里的艺术故事。

红纸上流淌渔家情怀

刘美寿与剪纸的缘分,是煤油灯晕染出的童年记忆。6岁时,外婆贴在窗棂上的“福”字纹,母亲为风灯打底的花草样,都成了他最早的“教材”。“那时候纸张很金贵,要一口气剪出图案,剩下的边角料也都是宝贝。”他笑着回忆道。

岁月在剪刀与红纸的碰撞中沉淀,刘美寿的剪纸作品,渐渐有了梅花镇的山海灵韵与渔家风情。传统的“五福临门”纹样里,城墙间绽放的寒梅坚韧不拔,游弋的鱼群灵动鲜活,藏着渔家人对“年年有余”的美好祈愿。他创作的其他作品中,海浪纹、渔船剪影、渔网等元素,不仅是梅花剪纸的特色,更融入了他作为渔家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期许。

为了让老手艺接上时代的地气,刘美寿不断创新和突破。当他发现防水丝帛能让剪纸经得起风雨时,他便将渔汛、归帆、灯塔等特色元素也融入剪纸中。如今,连远在英国开酒店的同乡,都闻讯而来买下他的《梅园》剪纸,说要挂在餐厅里,让老外看看咱中国渔村的美。

竹篾里藏着万家灯火

“做风灯就像做肉包,得有‘馅’才入味。”这个比喻,道出了刘美寿对风灯制作的深刻理解。5岁起,他跟着母亲学做灯笼,从削竹篾、扎骨架到绘画、糊纸,每一个步骤都烂熟于心。

“那时候渔民一年到头赚100多元钱,做灯笼一个月就能挣这么多,竹篾的清香里,藏着全家的温饱。”他记得最深的,是全家围坐编灯笼的场景——父亲削竹篾的沙沙声,母亲糊纸的浆糊香,弟妹们数着竹条的欢笑声,比灯芯的火苗还要暖。

刘美寿的风灯,是剪纸与竹艺的完美结合。他将剪纸鱼群贴在灯壁内侧,烛光亮起时,鱼影在墙上游动,整盏灯仿佛活了过来。后来,他还融入梅花渔镇元素,制作的镂空灯、走马灯点燃时如渔火在海面闪烁。

儿时的元宵节,是风灯最热闹的舞台,那时各家各户买风灯。家里有几口人,就挂几盏灯。暮色刚起,渔港边的老街上便亮起一片灯海——王家的“鱼灯”游过石板路,李家的“梅灯”在巷口摇曳,孩子们提着迷你风灯追跑打闹,灯影里映着满街的笑语。如今想来风灯哪里只是节日装饰?那一盏盏暖光里藏着的是渔村最朴素的牵挂。

热心乡村文化传承建设

除了剪纸和风灯,刘美寿制作的微缩梅花渔船、古厝,生动还原了梅花镇的渔港记忆,“老渔民看了落泪,年轻人看了好奇,这就是留住乡愁的方式。”他感慨道。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刘美寿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传承与建设。他走进校园、社区开展免费教学活动,在梅花中心小学的“非遗小课堂”上,他把传统纹样剪进灯笼,孩子们举着自己做的福字灯欢呼雀跃;他还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通过举办剪纸和风灯展览、教学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参与。在各类民俗活动和节日庆典中,刘美寿的剪纸、风灯等作品频频亮相,为乡村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他的艺术作品,成为梅花镇乡村旅游的一张特色名片,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让乡村重新焕发出活力。

“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该在乡村的烟火里扎根。”刘美寿说。这位民间艺术家,将剪纸与风灯等传统艺术,用多元艺术为梅花镇编织出一幅立体的文化长卷,让传统文化成为流淌在街巷的鲜活气息,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文化亮色。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