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影像 上一版 下一版  

用影像守护洛阳桥

四十六岁的摄影师黄论谦,十五年如一日, 坚守泉州洛阳桥畔,用镜头记录,让千年古韵焕新声

十几年前黄论谦拍摄的洛阳桥夜景

《雾色归途》

《滩涂中的光影》

黄论谦将摄影作品融入空间

黄论谦

《洛阳桥朝霞》

N海都记者 田米

在泉州洛阳桥畔,46岁的独立摄影师黄论谦,以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用镜头为这座千年古桥拍下各种不一样的角度,成为洛阳桥文化传承的独特守护者。

黄论谦是土生土长的台商区洛阳镇人,从小听着洛阳桥的传说故事长大,蔡襄造桥的传奇、万安古渡口迎来送往的繁华,在他心中种下了对这座桥深深的眷恋。原本从事包装材料行业的他,因朋友的影响爱上摄影,从此便沉浸在光影的世界里,而洛阳桥,成为他镜头下永恒的主角。

租下高层房子

捕捉最美瞬间

为了捕捉洛阳桥最美的瞬间,黄论谦在桥周围租下高层房子,如今更是在洛阳古街蔡襄路租下一栋三层楼亲自改造,用自己拍摄的洛阳桥图片装饰空间。布帘、布袋、相框、明信片……他的影像作品以各种形式融入生活,成为传播洛阳桥文化的鲜活载体。

十五年来,黄论谦与洛阳桥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除夕桥南的民俗活动、正月十五的海神巡境、三月三的真武大帝诞辰、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六月十九的观音得道日……他穿梭在热闹的民俗中,用镜头记录下每一个充满烟火气的瞬间。

2014年3月的一个下午,刚下完大雨,恰逢退潮,雾气弥漫的石板桥上,两个渔民挑着海蛎归来,这一幕被他定格为《雾色归途》。千百年来渔民的生活,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最真实的写照,也让观者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与传承。

黄论谦在拍摄洛阳桥时,为了等待最佳光影,他常常早上5点多就架起相机。31楼的高处,他见证过满天朝霞的绚烂,也捕捉过满月下大排档边的洛阳桥宛如白昼的奇妙。而多年的经验让他领悟到“拍洛阳桥,天气最差的时候,往往就是拍照最好的时候”。这种对摄影的独特理解,让他的作品充满了不一样的艺术感染力。

让更多人

感受历史韵味

如今,黄论谦的照片成为外界了解洛阳桥的窗口之一。“我以前没怎么关注洛阳桥,看了他的照片,感觉很有格调,才知道原来洛阳桥有这么多的细节。”华侨大学一名学生通过网络看到他的作品后感慨道。在黄论谦改造空间里,记者遇见来自德化的肖女士在参观,她说原本对洛阳桥印象模糊,看了他的这些照片而深入了解,从此爱上这座古桥。黄论谦用自己的摄影方式,让更多人走进洛阳桥的世界,感受它的历史韵味与文化魅力。

在时光的渡口里,黄论谦以光影为笔,守护着洛阳桥的千年古韵。这栋三层楼的房子以他的影像改造空间,让这座古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店门前独特的设计,还有绿植香蕉树长出的两串香蕉,吸引了众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拍照,不时收获阵阵“太美啦”的惊呼声。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