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见习记者
何丹莹
实习生 王立文/文
受访者供图
几天前,56岁的毕赛端又乘公交车去往福建省血液中心,完成了第33次献血。
2023年6月,她献了第一次血后,便计划将此事作为常态。第二次献血时,她改成捐献成分血(单采血小板),按规定,捐献间隔为14天,这频率也成了她生活的“生物钟”——只要人在福州,每月总会安排两次献血。
从第一次攥着别人的手才敢打针,到如今安静坐在采血椅上,毕赛端早已习惯每次两三个钟头的耗时,也习惯了手臂上换了又换的淡青色针孔印。当周围有人劝她“一把年纪别折腾”,她只是笑笑:“我还想在60岁前献满100次呢。”
54岁那年,她抓住了“最后一次机会”
时间回溯到2023年6月14日,那天是世界献血者日。
彼时54岁的毕赛端在朋友的鼓励下,下定决心走进宝龙城市广场的献血屋,内心充满了忐忑。原来,按照国家规定,超过55岁将无法首次献血,而她距离超过还有3个月。
“第一次去的时候,手心全是汗,怕得要命。”毕赛端回忆,更让她紧张的是初检时血压偏高,2021年8月时,她就曾因身体素质不达标而被拒绝献血。“那会儿真是坐立难安,就怕献不成,这辈子都没机会了,好在静坐25分钟后血压正常了。”这个从小“怕针”的人,紧紧攥着朋友的手,眼睛闭得紧紧的,直到针头扎进皮肤才慢慢松开。
成功献出300毫升全血后,毕赛端特意发了个朋友圈:“得偿所愿,既高兴也激动。”
“有意义的事情我会一直做”
第一次献全血后,毕赛端算了笔账:献全血得隔半年,到60周岁最多献10次。“有点少了。”这让她觉得“不满足”,直到2023年12月时,朋友告诉她,单采血小板间隔期更短,两次间隔只需要14天。
从此,她成了福建省血液中心献血家园的“熟面孔”。为了赶上9点多的检查,她需要8点起床,从家里出发,换乘两趟公交车,“来回路上需要将近1个小时”。她说,等9点多到中心后,量血压、做检查,然后躺在采血椅上,看着血液顺着管子流进分离机,再输回体内。由于毕赛端的血管较细,机器运转慢,捐献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常常需要七八十分钟,有次还花了90分钟。
“慢就慢呗,只要血能用上。”她总是安静地坐着,心中想着“能帮助到别人,就值得”。
但对于毕赛端的坚持,她的亲友没少劝阻:“您这年纪别折腾了,好好歇着吧。”“一把年纪还献,万一伤着身体咋办?”
面对这些关切,毕赛端选择用行动回应。每次献血前一周,她都严格自律:早睡早起、不喝酒、不乱服药。谈及身体状况,她语气笃定:“献完没觉得累,下午该干啥干啥,身体好着呢。”她翻出手机里的血液中心记录,“你看,我的血都送到医院了,真能帮到病人”。这份实实在在的反馈,是她最大的动力。
去年她成功捐献成分血20次,今年以来,已完成11次,距离20次的年度目标还剩9次。“有意义的事情我会一直做,我希望我能在60岁前献满100次。”毕赛端说。
值得一提的是,与一开始献血时的分享不同,毕赛端的朋友圈里已看不到献血的踪影。“以前发过,朋友看到也想献,可有的贫血,有的血压高,没成。”她怕被误解为“炫耀”,干脆不再分享。但毕赛端做的事,身边人都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她既是邻居口中的“热心肠”,时常照顾孤寡老人,去医院看望病人,也是社区里的“志愿达人”,还曾获评“台江好人”“福州十大最美志愿者”。
几天后,同一时间、同一路线,毕赛端将进行她第34次献血。
□科普一下
血小板捐献间隔需14天
全年不超过24次
献血已经逐渐成为健康生活的一种方式。那么,毕赛端进行的单采血小板与她首次进行的全血捐献有何不同?对此,记者咨询了福建省血液中心。
据介绍,毕赛端进行的单采血小板,不同于传统的全血捐献,单采血小板是借助血细胞分离机在无菌密闭的条件下适量采集血液中的血小板,两次间隔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且血小板的寿命很短,只有7~14天,健康人体内的血小板数量比较充裕,不捐献也会消亡、更新。单采献血者每次可选择捐献1~2治疗量的血小板,血小板的数量也会在捐献72小时左右将恢复到献血前水平。而患者在接受单人捐献的血小板时,也可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
那么在捐献过程中血液回输会传染疾病吗?工作人员表示,在捐献单采血小板的过程中,血液始终都是在经过严格消毒的密闭管道中循环和分离的,血液不与机器直接接触,并且每位献血者使用的都是一次性全新耗材,不会因为献血而相互感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