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北京晚报 新华社 中国青年报
暑期到了,各大游戏厂商的“限娃令”并未放松,未成年人每周依然只能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游戏。如果孩子想用家长账号玩游戏,部分厂商还推出了监管系统,家长可以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尽管有着层层围堵,但记者调查时发现,个别游戏的防沉迷措施并未落实到位,甚至游戏里还设置了各种充值系统,诱导孩子消费。
“限娃令”严格 每周玩3天
为遏制游戏对未成年人正常生活学习和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这一规定一度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政策”。
记者体验发现,随着监管力度加大,如今各大游戏厂商对“限娃令”的执行都非常严格。暑期到来,原本期待着能够多玩一会儿手机的孩子们发现,“限娃令”并未因为假期而改变。有游戏厂商还发布了“暑期限玩日历”,统计了孩子们在暑假能玩游戏的总时间,从7月1日到8月31日,两个月里总共只能玩27小时。
家长有工具 约束孩子玩
不过,现实中,仍有不少未成年人绕开防沉迷系统。
记者使用成年人账号登录游戏后发现,在有些可以语音交流的游戏中,即使是非成年人禁玩的游戏时段,依然能听到孩子的声音。这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利用了大人的身份证注册了账号。
如果孩子冒用了家长的身份证,注册账号玩游戏,家长有什么应对办法吗?目前,有游戏厂商已经推出了家长监管系统,专治孩子“偷偷玩、不停玩”。
比如腾讯公司推出了一款“家长工具”,点开“腾讯成长守护”服务号,再点击“腾讯防沉迷”,就能进入工具页。家长可以绑定自己的游戏账号和孩子使用的游戏账号,之后就可以从系统中看到孩子的游戏时间,并可以从后台对孩子的账号实施“时间管理”“消费管理”,甚至还能“一键禁玩”。
如果孩子想借用家长的账号进行游戏,家长也可以与孩子约定好游戏时间,并在工具页中点选“孩子要用我手机玩游戏”进行设置。单次游戏时间最短为15分钟,最长不能超过2个小时。
如果确定了孩子冒用的是家长身份证注册的账号,并且会私下偷偷玩游戏,系统里也提供了“人脸识别强管控”功能。家长开启功能之后,就算孩子偷用了家长账号,只要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20至21点以外的时间登录,就会弹出人脸识别验证信息,孩子自然是通不过的,也就无法继续玩游戏。
网易公司同样推出了名为“网易未成年人守护平台”的监管系统,点开同名微信服务号,绑定孩子使用的游戏账号之后,就可以对游戏时间和游戏消费进行管理。如果家长不知道孩子的游戏账号,也可以输入孩子的手机号进行查询,接收验证码之后,系统就会显示出用该手机号注册的所有游戏账号。
租号也实名 但有漏洞
此前有媒体报道,孩子可以通过租用账号的方式规避“限娃令”,但记者近日测试发现,专门的租号平台对于账号租赁行为的监管也已趋于严格。玩家在租号之前,需要通过一道实名验证的关卡,如果识别为未成年人,是无法继续租号的。
在综合网购平台,也有网店在从事游戏账号租赁服务。但注册网购平台时,用户要上传一次身份信息,如果是未成年人注册,是不能购买这些网店的商品的,因此无法租到账号。
去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账号租售服务,否则将视情况处以不同金额的罚款,暂停相关业务、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等处罚。
但在层层围堵之下,还是有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记者在部分出租游戏账号的网店发现,商品备注里说明,玩家可以不通过平台下单,而是添加店主的微信进行付款,这样就绕过了未成年人不允许下单的规定。在微信上付款成功后,对方会提供游戏账号和密码,孩子就可以顺利玩游戏了。游戏代练平台也是一样,有些寻找代练的玩家,在发布代练请求时,也会备注自己的微信号,以此来跳过代练平台进行交易付款。
通过这种方式,未成年人就获取到了没有防沉迷系统的游戏账号,可以不受限制地玩游戏。但在与店主的交涉过程中,平台曾多次发布警告提示,如果双方转到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交易过程是无法受到保障的。事实上,这种获取账号的方式确实存在极大的风险,如果对方收款后不提供账号,孩子几乎没有办法去投诉。
AI数字人 仍缺乏监管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也发现有个别游戏,实名验证系统不是很完善。比如一款三国题材的游戏和一款篮球题材的游戏,第一次注册时,系统没有弹出任何实名验证窗口,记者直接就进入了游戏。刚玩不到10分钟,两款游戏都弹出了“6元礼包”的充值窗口,点击充值键,游戏跳转到了微信支付页面,可以付款充值。
记者原本以为,这两款游戏是在钻空子,故意不设置实名验证。但随后记者将游戏完全退出,再次进入时,却收到了实名验证的提醒。记者随后换了一部手机进行测试,情况完全一样,实名验证都是在第二次进游戏时才会弹出。
这两款游戏可能是系统代码有些疏漏,但有的游戏,是真的没有设置任何实名限制。记者发现,伴随着AI快速发展,有公司开始推出了“AI数字人对话游戏”。一款游戏当中,有许多样貌、性格不同的AI数字人,还有类型不同的设定和剧本,玩家选择人物和剧本后,可以通过语音说话或打字的形式与数字人对话,继续剧情。记者尝试了两款AI数字人游戏,都是注册即玩,没有经历任何实名验证环节。
从应用商店看到,这两款游戏的适宜年龄被标注为了“17+”,记者在体验过程中,发现不少数字人都会说出颇为暧昧的话语。事实上,这类游戏的卖点就在于此,游戏甚至还开放了充值系统,玩家可以花钱给数字人进行升级。可升级的项目还很多,有的是购买皮肤解锁新剧情,有的是让角色开启“细腻模式”和“心动模式”,解锁更为暧昧的回应语句。这样的游戏,未成年人居然可以畅玩无阻。
□声音
多方合力织密防护网
《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当代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
“网络沉迷对未成年人身体和心理有严重影响。”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表示。
有不少孩子为网游“氪金”。北京互联网法院2024年审理涉及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和直播打赏案件400多起。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任雪峰介绍说,由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直播打赏行为引发的纠纷数量持续增长,涉案争议标的金额最高达300余万元,远远超过了未成年人日常合理消费水平。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洪鹏建议,平台应强化监督检查,屏蔽相关关键词,及时处置违规商家并上报。
“网游企业可通过技术手段动态监测可能存在异常情况的账号。”甘肃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盛玉华说,家长要积极关注孩子的上网状况,正确认识网络和游戏对孩子的影响,疏堵结合;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宁宁呼吁,从技术角度上,应当进一步优化升级防沉迷系统,采取动态核验等有效措施,确保未成年人使用真实身份信息登录,结合使用场景提供有针对性的防沉迷措施,让实名制切实做到“人证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