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泉州首批文化特派员进社区

泉州丰泽南安分别为首批文化特派员颁发聘书;全市各地已选定229名县级文化特派员,赋能文化振兴

N海都记者

董加固 杨江参 文/图

8月1日,记者从泉州市丰泽区获悉,近日,丰泽区文化特派员派驻启动仪式在丰泽中心会场举行。首批文化特派员肩负使命,将分赴各试点社区,一场以文化振兴赋能社区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全面铺开。启动仪式现场,与会领导为首批文化特派员颁发聘书。

8月2日,记者也从南安市委宣传部获悉,福建省百姓大舞台(泉州市南安地区)暨南安市文化特派员选派启动仪式于近日在南安官桥镇“墟游记”文化创业园举行,现场为首批12个农村文化礼堂授牌、首批32名文化特派员颁发证书。

而7月29日至30日,泉州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在石狮举行。12名首批市级文化特派员上台接受了聘书,未来一年,他们将以文化之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丰泽:

首批遴选10个社区试点 社区服务每月至少2次

据悉,《丰泽区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服务社区发展工作方案》以服务社区文化发展为核心目标,通过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协同推进机制,计划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分四个阶段组织特派员深入社区,以结对帮扶形式,重点策划生成并推动落地特色文化项目,实现“集聚一批人才、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区域”的示范效应,打造文化赋能基层的“丰泽样板”。目前,全区首批遴选了蟳埔、法石、金屿、招贤、城东、凤山、铭湖、东美、灯星、环山等10个社区作为试点。

在管理机制上,实行“月报告、季交流、年考核”的动态跟踪机制。特派员实行“不脱产”派驻,每月到社区服务不少于2次、全年不少于60天,派出单位需提供支持。在经费保障上,安排专项资金,并鼓励成员单位在项目、资金上对特派员项目予以倾斜,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在激励措施上尤为突出,对实绩突出者,在续聘、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担当者”评选、职级晋升、人才评定等方面优先考虑,并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机会,对优秀项目给予重点扶持。组织保障方面,专班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每年下沉指导分别不少于1次和2次。

丰泽区文化特派员制度的一大特色是深度借力高校智力资源,组建由华侨大学11位专家学者构成的丰泽区文化特派员顾问团。该顾问团将依托大学的学科优势,以“智库+实践”模式,通过专题研讨、实地调研等方式,为文化特派员提供专业指导,助力形成“一社区一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

南安:

首批选派32名文化特派员 承担好“1+2+3+N”职责

南安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文化特派员试点工作,既是泉州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出的重要举措,也是南安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具体措施。希望全体文化特派员扎根基层一线,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立足群众需求,主动承担好“1+2+3+N”工作职责,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记者了解到,首批32名文化特派员主要承担“1+2+3+N”系列工作,即挂包1个行政村,拓展文化礼堂、文化特派员工作室2块文化阵地,结对乡村文化带头人、非遗传承人、乡村致富能人等3类人员,开展N项文化志愿服务。具体职责包括指导建设文化礼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基层文化人才等。

全市:

各地已选定229名县级文化特派员

根据《泉州市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安排,文化特派员分为市、县两级。其中市级特派员侧重“指导一方”,帮助打造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县域样板。县级特派员则“深耕一村”,按照“1+2+3+N”模式,通过资源整合、要素导入、科技创新,实现“集聚一批人才、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区域”的目标。目前,全市各地已选定229名县级文化特派员,为各派驻村和社区注入强大的人力、智力资源。

“文化特派员肩负着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职责。”泉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也期待他们立足地方文化禀赋,策划出有生命力、有带动力的好项目,让文化的力量在广袤乡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泉州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不可替代的文化支撑力。”

□海都时评

让“种文化”激活乡土文脉

泉州丰泽与南安相继启动文化特派员进社区下乡村,目前全市229名文化使者已扎根基层。一场人才下沉的文化振兴实践,正在泉州全面铺开。这种深耕社区的“种文化”行动,有望成为激活乡土文脉的“源头活水”。

文化特派员肩负着为乡村塑形、铸魂、赋能的重任。细看两地方案,“沉下去”的制度设计是亮点。丰泽要求特派员月服务不少于2次,全年驻社区不少于60天;南安则创新“1+2+3+N”模式,即挂包一村、拓展两块阵地、结对三类乡土能人。这些细节,如同精准滴灌的管道,试图将文化活水引入基层土壤深处。

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润村是文化特派员的核心使命。泉州通过此举,为基层注入宝贵人力和智力资源,精准对接需求,输送优质服务,推动实现“集聚一批人才、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区域”的目标。

然而,文化特派员的价值,最终需丈量于乡土的温度与百姓的笑脸。文化振兴绝非朝夕之功。特派员真正的考场在于:寻常百姓是否因文化浸润而心有所寄、情有所依?能否当好“催化剂”而非“主角”?能否成功点燃居民的文化自觉与参与热情,让文化项目从“被赋能”走向“自生长”?只有特派员沉下心做“自家人”,让文化项目真正从群众心坎里“长”出来,“输血”方能升华为“造血”。

当文化真正从“派下来”变为“活起来”,乡村振兴的灵魂才算找到了归处。期待这些播撒在社区的“文化种子”,能在制度“活水”滋养下,自我更新,深深扎根,破土成林。

(白水)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