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雨后“小伞”冒出头 如此“访客”当拒绝

有着“ICU入场券”之称的大青褶伞出现在多个公园,泉州市城管局公园中心正在清理,并提醒市民千万不要采摘

工作人员清理毒蘑菇

N海都记者

柳小玲 文/图

正值雨季,一朵朵白色的“小伞”在公园各个角落悄悄冒出了头。连日来,泉州市城管局公园中心工作人员紧张地穿梭其间进行清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雨后“访客”,正是有着“ICU入场券”之称的大青褶伞。

大青褶伞是常见毒蘑菇

严重中毒者要立即送医

8月5日,记者来到释雅山公园,下过雨的公园内,空气清新,草坪格外青翠,细心留意,就会看到这种蘑菇,有着相对较大的白色菌盖,有的带浅褐色调。泉州市城管局公园中心工作人员小许介绍,大青褶伞是雨后公园、草坪、绿化带最常见的毒蘑菇之一,其幼时菌褶为白色,成熟后转为独特的青绿色或灰绿色,菌柄白色,基部膨大。

“大青褶伞毒性猛烈,后果严重,误食后通常在半小时至3小时内发病,出现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甚至带血),严重者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小许进一步介绍。蘑菇的毒素还会破坏红细胞,导致溶血,出现酱油色尿、黄疸、贫血等。对肝脏造成损伤,严重中毒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甚至衰竭。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肌肉疼痛、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中毒者,需要立刻送医,并可能进入ICU进行抢救。

蘑菇生长快且分散

彻底清除需要时间

泉州市城管局公园中心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在市区各大公园见到蘑菇时,一定不要采摘,无论它看起来多么普通、多么诱人,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务必看管好孩子,绝对不要用手去采摘。不要听信任何“民间辨别法”,坚决不要尝试食用任何野生蘑菇。即使是以前吃过“安全”的,也可能因环境变异、误认而中毒。为了安全,也为了不影响保洁工作,请不要因好奇而近距离触摸、拨弄蘑菇。

“目前,公园保洁人员正在加紧清除这些毒蘑菇,消除这些安全隐患,但由于蘑菇生长迅速且分散,彻底清除需要时间,如看到警示标识或清理区域,请远离配合,反复告诉孩子,公园里长出来的蘑菇是‘有毒的妖怪’,绝对不能碰。”小许表示。

□新闻延伸

毒蘑菇别吃!可致多器官衰竭!

进入“七下八上”主汛期以来,频繁降水、空气潮湿,给各类野生菌提供了生长条件,一些有毒蘑菇便混迹其中,若误采误食,极易中毒甚至危及生命。8月4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文提示野生菌类加工和食用风险。

蘑菇中毒的危害 我国蘑菇种类繁多超过3.6万种,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

多种,但毒蘑菇也达48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致死的蘑菇有40多种。常见的毒蘑菇有大青褶伞、灰花纹鹅膏菌与裂皮鹅膏菌、肉褐鳞环柄菇等。毒蘑菇的毒素成分各异,中毒症状也不尽相同。常见中毒类型可分为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光敏皮炎型7种。

中毒事件中,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最为常见,而急性肝损害型和横纹肌溶解型是主要致死类型。

一旦中毒,轻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视力模糊、精神亢奋、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溶血、肝脏和肾脏损害,甚至死亡。

科学避毒

牢记“三不原则”

在户外,无毒

蘑菇常与毒蘑菇混生,易沾染毒蘑菇的菌丝,所以哪怕食用的野生菌是无毒品种,仍然有中毒危险。所以想要避免野生菌中毒,就要做到“不采、不食、不信”。不采:远离公园草坪、山区林地的野生菌。不食:拒绝食用任何来源不明的野生菌。不信:不用民间“土方法”鉴别野生菌。

毒蘑菇五大“陷阱”

别中招

生虫的蘑菇无毒?昆虫对毒素耐受性远高于人类,剧毒的鹅膏菌常被虫蛀,但人类食用就会致命。

银器验毒法可靠?毒蘑菇中的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用银筷子、银勺无法检测毒素。

颜色朴素就安全?仅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判定野生菌是否有毒,比如颜色鲜艳的橙盖鹅膏是美味的食用菌,而一身雪白、看似安全的致命鹅膏则有剧毒。

煮过的蘑菇没毒?一些毒蘑菇的毒素(如鹅膏毒肽、鹿花菌素)耐高温,100℃煮沸2小时仍可能残留。

晒干或泡酒能解毒?许多毒蘑菇的毒素在干燥、酒精环境中性质稳定。常规的晒干处理或泡酒无法破坏其毒性,误食仍存在致命危险。

怀疑自己蘑菇中毒了怎么办?专家表示,应尽快就医、及时催吐、警惕“假愈期”。

(国家应急广播、央广网、深圳疾控、广州日报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