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俞志村 通讯员 胡建端 文/图
7月6日,泉州丰泽区临海街道宝山社区的徐梓晨收到了清华大学笃实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天,宝山社区沸腾了。继1959年徐梓晨的堂爷爷徐再生考入清华之后,时隔66年,宝山社区再添一位清华学子。
8月6日上午,临海街道办事处宝山居委会向徐梓晨颁发奖学金4000元,宗亲乡贤共捐助4.5万元。令人动容的是,徐梓晨随即捐出5万元,定向用于支持宝山居委会山后老人会建设。
学习专注度很高,一听就懂
徐梓晨初中、高中均在泉州实验中学就读。“他上政治课时坐得笔直,眼睛专注得仿佛能看进你心里,一听就懂。”徐梓晨的母亲、泉州实验中学政治教师朱华君回忆起儿子的求学之路,难掩欣慰。
在圣湖小学时,徐梓晨虽偶尔顽皮,但自觉性极强,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三。小学阶段,他便获得“泉州贤鉴奖”;初中、高中连年被评为优秀毕业生,高三更获评“泉州市优秀共青团员”。
“高一还能辅导他数学,高二开始就跟不上了。”毕业于河海大学的父亲徐团结笑称。
高三阶段,面对学习瓶颈,徐梓晨与班上五位尖子生自发组建微信群,线上讨论解题思路,分享资料,互促互进。这个群里,三人考入清北,三人分别进入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同济大学。
朱华君介绍,徐梓晨注重劳逸结合,爱好骑行、打乒乓球,作息规律,晚上10点半休息,早上7点起床。他善于总结,时间管理能力强。“高一时他的梦想是浙大,高二参加清北夏令营后目标就明确了。”徐团结说。
“学习是辛苦和快乐交织的旅程。痛并快乐着。”徐梓晨坦言,考入清华是“意外之喜”,但更大的目标仍在远方,“我希望能在清华一路读到博士,将来从事科学研究”。
“哪怕激励一人也值得” 社区持续完善奖学机制
徐梓晨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悉心培养,也离不开社区的关怀与支持。从2004年起,宝山社区以“育才兴村”为导向,持续完善奖学机制,为每一位埋头苦读的青年点燃希望。
宝山社区居委会书记、主任胡建端坦言,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事业,尤其在社区基层,更需久久为功。“哪怕只有一位学生因我们的奖励受到激励,那这笔支出就是值得的。”胡建端说。据了解,宝山社区目前已建立起覆盖中考、高考、研究生直至博士阶段的奖学体系,为立志深造的青年提供切实支持。
从2000元到1万元不等的奖励金额虽不算多,但其中承载的,是一份对知识的尊重、对青年成长的希冀。也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像徐梓晨这样的优秀学子不断涌现——他们从宝山出发,走向远方,又反哺家乡,温暖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