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8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篇

谁是第一个“吃瓜群众” 咱边啃秋边聊

立秋这个汉代设立的节气,十分“接地气”,浓缩了民间智慧,也有许多有趣的习俗。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至少在泉州,还是离不开空调、西瓜。许多地方讲究在立秋这一天吃西瓜,称为“啃秋”或“咬秋”。你知道谁是中国第一个“吃瓜群众”吗?除了立秋,古人还在哪些节日吃瓜?今日立秋,咱们边啃秋边聊。

立秋仪式感满满

皇家与官员们“团建”

古人的立秋,仪式感满满。

根据《礼记·月令》的记载,在周朝,立秋这一天,天子会率百官赴西郊迎秋,祭祀白帝少昊和秋神蓐(音rù,草席)收,祈祷丰收。

在汉代,立秋完成了从经验到科学的跨越。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首次将立秋定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夏季终结与秋季开端。《后汉书·礼仪志》里记载,立秋当天,不到五更,京城的官员就要穿上白色朝服,到西郊迎秋。仪式结束后,他们会换上绛色朝服,直到立冬。唐代则沿袭旧制,于立秋日到西郊祭祀白帝。

宋代的立秋仪式更添文雅。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里说,掌测验天文的太史官先于宫廷的大殿下植梧桐一株,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身着礼服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树上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取“一叶知秋”之妙。

清代,皇家会在立秋前后启动著名的“木兰秋狝”。这个时候,皇家全体总动员,率八旗及内大臣、蒙古王公等,加入秋猎活动中。秋狝兼具军事训练与礼仪教化双重功能,是清代军队保持战斗力的重要制度。

从周朝的西郊迎秋,到清代的木兰秋狝,立秋的宫廷仪式像不同时代的“团建”,不仅是对季节更迭的礼赞,更是中华文明“观天象、应农时、序人伦”的生动写照。

吃瓜,不只在立秋

立秋日吃西瓜,又称啃秋,人们相信,在这一天吃西瓜,可以秋天不生痱子,也可以免于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津门杂记》里写得明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本草纲目》载,西瓜“消烦止渴,解暑热”,立秋后暑气未消,适量吃瓜既能缓解夏日余热,又能预防秋燥伤肺。

吃瓜,可不只在立秋。中秋节吃西瓜也是潮流,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中,贾珍给贾母送的中秋节礼物就是西瓜。

能吃上反季西瓜的,还得是清代的皇帝们,从夏吃到冬,那叫一个酣畅。他们是怎么吃上反季西瓜的?《江苏文库·精华编》中记载:“今西瓜已遍天下,而台湾则并种于秋,至十月采取,贡入京,以备腊月庙祭之用。”

稀罕的反季西瓜皇帝每年也就只能得四五十个,需得祭祀用,自己享用一些,还要用它来赏赐大臣。比如乾隆元年(1736)二月二十二日,咱们四爷就赏赐给直隶总督李卫“台湾西瓜一个”,李卫不仅出城跪迎,还专门设香案叩首。

中国第一个“吃瓜群众”是谁

立秋时节啃着瓜,你会不会好奇,咱中国第一个“吃瓜群众”到底是谁?

那得从西瓜的由来说起。今天水果摊上处处可见的西瓜,其实是个“外来户”。西瓜得名为“西”,就因为它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

西瓜进入中国的时间,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争议。

中国第一个“吃瓜群众”是谁?清代史学家、诗人、文学家赵翼曾试图破解。《陔余丛考》一书中就有一节内容旁征博引,专门讨论西瓜进入中国的时间。

第一种说法,西瓜在元世祖时期才进入中国。

这个说法赵翼可不同意。他翻阅史料发现,元初方夔(kuí)就有吃西瓜的诗:“缕缕花衫粘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再往前推,宋人方回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词句。种种证据说明,西瓜早在宋代就是文人们喜爱的美味。

赵翼认为,西瓜其实是五代时期来到中国的。他的证据来源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其中记载五代有个叫胡峤的人在塞外契丹人那里见到了西瓜,后来西瓜便“由峤入中国也”。

胡峤会是中国第一个“吃瓜群众”吗?倒也未必。

1980年,考古学家们在江苏省扬州西郊邗江县汉墓中发现了一个漆笥,还在里面找到西瓜籽。专家考证,墓主应该是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去世的。这样看来,西瓜最迟在西汉就已经来到中国了。

所以第一个“吃瓜群众”到底是谁?这个问题,看来还得接着“吃瓜”了。

(北京日报

现代快报)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