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2025未来科学大奖揭晓!

“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公布,单项奖项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

N科技日报 新华社

8月6日,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名单正式公布。季强、徐星、周忠和获得2025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方忠、戴希、丁洪获得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卢志远获得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中国地质科学院、河北地质大学季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周忠和发现关键化石证据,共同确立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科学理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方忠、香港科技大学戴希、上海交通大学丁洪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卢志远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数据可靠性领域的发明和引领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该奖项聚焦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旨在奖励在大中华区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目前设有“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项的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

自2016年设立以来,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46位获奖者,他们均是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袁隆平、王振义、薛其坤、施一公等知名科学家都曾摘得此奖。

□揭秘

他们勇闯科学“无人区”

“鸟类起源于恐龙”这一假说能够成为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正是基于河北地质大学教授季强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周忠和多年来的工作。因此,这3位科学家被授予“生命科学奖”。

上世纪90年代,季强报道了发现于我国辽西地区的世界首例带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开启带羽毛恐龙化石发现的序幕。徐星、周忠和发现并研究了一系列从恐龙到鸟的过渡物种,为鸟类从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提供确切证据。

拓扑电子材料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的一项重大发现,为自旋电子学、量子计算与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开辟了广阔应用前景,然而寻找和发现拓扑材料却十分困难。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方忠、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戴希、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因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

方忠和戴希发展出一整套计算方法,率先预测出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材料、外尔半金属等一系列拓扑材料。丁洪则首次在方忠和戴希预测的半金属材料中实验验证了外尔费米子的存在。他们开创的方法已被全球科学家广泛采用。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